文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为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始建于1956年,为青海师范大学最早设置的学科之一。1998年与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整合成为新的中文系,2004年与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合并组成人文学院,至2019年12月建立文学院。隶属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自1958年起招收本科师范生,1978年起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97年成为青海省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后,民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专业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起,开始招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20年,我院师范专业接受并通过教育部认证。至今,已形成本科师范教育为主,本科非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对完整的培养体系。文学院目前有在职员工42人,专职教师3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8人,讲师及以下12人。现有本科生669人,学术型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01人。
近70年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姜书阁、聂文郁、范泉、陈德顺、王宁、张成材、范亦豪、赵宗福、董家平等数代学人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的基础上,弦歌不辍、春耕秋耘。迄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向基础教育、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政府事业单位输送了各类合格毕业生7000余名,是青海乃至中国西部培养中学语文师资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学科建设路径,2022年开设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科国际化新课程——“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邀请世界知名教授讲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师生共同参与,为青海师大人文学科高端建设探索新路径。
学术研究成绩斐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红楼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期刊发表千余篇学术论文,出版论著百余部,完成及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励20余项。2020年,一名教师获第二届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成果类论文奖三等奖;2023年,一名教师获第二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三等奖;2024年,一名教师获国家级荣誉称号“全国模范教师”,省级荣誉称号“青海省三八红旗手”;2025年,一名教师光荣受邀在天安门广场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影响广泛。
同时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红学、现当代文学思潮及西部文学、地域民俗文化、文字学和西北方言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2021年,陕西师范大学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青海师大分中心在我院成立;2024年,文学院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成立,进一步推动科研发展。
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包括1993年起设立的天风文学社和2008年设立的鹿鸣诗社等,为文学爱好者提供自由交流、分享感悟的温馨家园。
目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设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民间文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等9个教研室,承担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型硕士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型硕士生、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的学生培养,全校通识课《大学语文》的教学及服务社会性质的师资培养等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
本科,基本学制4年,实行3-7年弹性学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青海,面向西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服务高原地区和民族地区,能够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及在教育相关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能胜任其他教育文化的工作者。
主干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基础写作、美学概论、民间文学
省委书记吴晓军同志看望慰问文学院铁生兰老师 2025.09
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在文学院成立 2024.06
文学院主办跨文化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2024.07
文学院主办新时代西部文学论坛暨杨志军《雪山大地》研讨会 2024.11
文学院主办“语言学科庆祝建党百年语言学期刊负责人”论坛2021.10
被评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中华古诗文吟诵实验高校 2021年
文学院组织召开第十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 2023.07
文学院举办“天风文学社”三十周年庆祝活动 2023年
文学院前往同仁县、河南县开展招生宣传及政策解读工作
文学院“鹿鸣诗社”经典吟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