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简介
刘晓林
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青海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出版《青海新文学史论》《寻找意义》《高地星空与文学书写》等学术著作。曾出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八、九、十届“茅盾文学奖”及第十、十一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委。
杨志军是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从 20 世纪 7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1987年第1期《当代》杂志推出中篇小说《环湖崩溃》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从那时至今,近 40年的创作历程,杨志军用 30余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创造了由“荒原”“藏地”“海洋”三个题材系列建构的葳蕤斑斓的文学世界。杨志军的创作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理想主义的激情,对人类生存境遇和自然关系的思索,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大地和人民深挚的依恋始终是其文学书写的精神底色,这也成为他在不同题材书写中一贯呈现的创作个性。杨志军曾获 1988年度“全国文学新人奖”,2007 年长篇小说《藏獒》获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1年长篇儿童小说《巴颜喀拉山的孩子》获全国第十一届“优秀儿童文学奖”,2023年以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荣获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上述奖项的获得,正是中国文学界对其文学成就高度认可的体现。
杨志军出生在青海,并长期在此学习、工作、生活,与这片高天厚土建立了血肉联系,虽然在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调往青岛,但他始终无法割舍对青藏高地的雪山、草原和人民情感,他不时回望凝结了自己的梦想与挫折、欢欣与忧伤青春记忆的高原大陆,这片荒寒而又车说的土地依旧是他精神的居所和写作灵感的源头。鉴于杨志军的文学成就,以及其写作与青海经验的密切关联,杨志军的母校青海师范大学倡议建立“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并于2024年6月15日挂牌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意在全面推动杨志军研究,兼及中国当代西部文学的纵深探究,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注入活力和新鲜的经验。
“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杨志军及当代西部文学研究”专栏,适时推出相应学术成果。本期开栏刊发张薇的《杨志军文学创作年表》和费团结、周武的《论<雪山大地>中的地理空间建构》两篇最新研究成果。张薇教授是国内杨志军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多年来追踪杨志军的创作动态,出版了专著《寻找杨志军:通向彼岸的多种可能》,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张薇教授在本人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又经广泛的资料搜寻、查证与甄别,编撰的《杨志军文学创作年表》,全面完整地勾勒了杨志军40余年的创作历程,以年月时间为序,举凡作品的刊布及版本衍变,评论界及读者的反响。作家与各界的对谈,所获荣誉等,均条陈排列,内容丰富详实,线索清晰,是一篇深入开展杨志军研究的极具价值的基础性文献。相信该“年表”的刊布,将惠及更多的研究者,产生广泛而良好的学术反响。费团结、周武的《论<雪山大地>中的地理空问建构》一文,依据文学地理学理论,分析杨志军获奖力作《雪山大地》中西宁和阿尼玛卿草原两个文学地理空间的建构,之于小说的主题表达、形象塑造、情节推进的功能与意义,以及代表了两种文化取向的文学空间的互渗互融的文学书写的创新价值,所选角度在目前可见的关于《雪山大地》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