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序第五,正是春深似海时。 《历书》载:“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此时节,山川褪去冬衣,新绿点染枝头,细雨织就烟罗。 既是农人播谷的号角,亦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行—— 杜牧挥毫“清明时节雨纷纷”,苏轼醉吟“梨花淡白柳深青”, 一场雨,一枝柳,一盏茶,皆成东方独有的生命美学。
清明由传统祭祀礼仪发展而来。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专门扫墓和祭祖的日子。每到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先人的墓地,进行扫墓、献花和焚香等仪式,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起于春秋,传说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忠义,三日冷食,以寄哀思。
古人在水畔祈福,王羲之曾于兰亭曲水流觞,书就千古绝唱。
清明与农时紧密相连,“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至今传唱。终成今日慎终追远、踏青赏春的清明传统。
清明,是中国人最诗意的生死课。斯人虽逝,思念长存。生者携酒食果品,除杂草、扫坟墓,焚纸钱,寄相思。旧时,江南以青团含碧春,艾草裹糯米,以祭先人,北方则蒸“子推燕”,面似飞燕,衔来思念。清明不仅是对已故亲人的追忆,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祭祀先人的同时,也能让人们寻求到自己的“根”,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珍贵。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欲过清明烟雨细。小槛临窗,点点残花坠。梁燕语多惊晓睡。银屏一半堆香被。
新岁风光如旧岁。所恨征轮,渐渐程迢递。纵有远情难写寄。何妨解有相思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