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詹伯慧出生于广东潮州,自小便接受“双语教育”,与父亲用客家话交流,与母亲用潮州话交流,这让他很早就对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亲詹安泰是著名的古典文学学者,精于词学。“因此我也了解了一些语言学的东西。”在詹伯慧的记忆中,自小家中便常有人与父亲探讨学问,自己在一旁听着,也受到熏陶。到了报考大学时,詹伯慧便选择了当时全国唯一的语言学系——中山大学语言学系。
1953年,詹伯慧大学毕业,前往武汉大学任教。1959年,他早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之一——《海南岛军话语音概述》发表,揭示了海南岛南端崖城镇中留存于几千居民口中“北方方言岛”的语音面貌。
当时的詹伯慧深入陌生地域,与当地人对话,一边听、一边看对方的口型、发音,并记录下来。碰到不确定的地方,他反复与当地人核对,最终将方言常用的语音、词汇、语法总结形成研究报告。关于海南岛的这份记录引起了诸多语言工作者的重视,对推动相关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3年,詹伯慧调入暨南大学任教。到了广东后,他依然坚持“语言学是口耳之学,必须要到田间地头去”的理念,“方言研究要深入田野调查,不能只是‘坐而论道’。” 詹伯慧的学生、曾任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的甘于恩记得,当时,50多岁的詹伯慧也和学生一起,坐车到乡下去。师生挤在车辆的狭窄空间里,一路颠簸。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詹伯慧还不忘苦中作乐,和学生说着笑着,唱着歌走进乡野田间。
在潜心调查研究中,詹伯慧主编的《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广东粤方言概要》等多部作品面世,受到业界好评。如今,他已出版语言学著作逾40部,发表论文逾400篇。
“詹老师既能坐得住冷板凳把学问做深,又能在业界形成影响力。他在暨大执教的30多年,也是南方语言学搭建框架、迅速发展的30多年。”甘于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