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动态|【鹿鸣讲坛】传统吟诵流派与词的吟诵鉴赏

发布时间:2023-09-1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学习吟诵知识,感受诗词魅力。为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吟诵知识,提高大家的吟诵能力,2023年9月7日,鹿鸣诗社指导老师纳秀艳教授邀请了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四川省吟诵学会会长王传闻博士做客鹿鸣讲坛,与大家相聚于云端,并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吟诵教学。

讲座开始,王传闻老师首先强调吟诵不同于唱歌,唱歌是一种表演性质的艺术,其有着具体的规范准则以判断好听与否,这场表演是需要得到听众认可的。而吟诵则是一种自我心灵外显的方式,是否好听以及周围人能否认可不是其所关注的重心,相反它是私密的、个人的、且纯取悦于自己的,是对诗词意蕴内涵同自身内在情感相激荡所产生情韵的探索与表达。

接着,王老师就词的产生与流传问题,进行了精细的梳理。老师谈到,唐宋时代的词人们依据当时流行乐曲的节拍和旋律的特点谱写歌辞,是为“倚声填词”。当某个乐曲被词人选用为词调而谱上歌词,被称为创调之作,此后的文人依据其句式、声韵作词,逐渐形成了格律。

同时,王老师为大家解答了词的歌唱与吟诵之间的部分问题,王老师以时间为线索,从词和燕乐之间的关系展开讲解。词与唐代以来的燕乐有着紧密的联系,自唐五代一直到南宋末年,词一直是可入乐歌唱的,但随着词乐的逐渐失传除少数人能用昆曲、古琴等其他音乐形式来歌唱词外,绝大多数词人和词爱好者就只能通过吟诵来玩味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王老师又向大家归纳定义了何谓传统吟诵,并根据地域和师承两个标准来划分全国的吟诵流派,向同学们简述了其各自的发展与特点。

最后,王老师又逐一吟诵了范仲淹的《渔家傲》、欧阳修的《浪淘沙》、陆游与唐婉二人的《钗头凤》、苏轼的《定风波》、以及辛弃疾的《破阵子》。吟范词则尽显其寂寞,诵欧阳则流露其迷惘,唸东坡满腔潇洒,道稼轩一阵凄凉。两首《钗头凤》,音颤颤见陆游之不舍,调呜咽想唐婉之无奈。王老师体悟词蕴含的情感,对字调、句腔依情定音,字字切情入理,句句音韵和谐。云端相聚的每个人无不被传闻老师高超的吟诵技巧所折服,也令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吟诵时,如何把握诗词的情志与音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随着王老师动情的吟诵结束,讲座也逐渐步入尾声。最后,纳老师对王老师的精彩讲座进行了点评,并表示了由衷的感谢。纳老师说,传闻老师从词的产生与流传谈起,为我们厘清了词的由来、词的音韵特点,以及吟诵词的基本规则,并启发大家对词调音乐的研究仍有待去深入发掘。传闻老师所吟诵的唐婉《钗头凤》,婉转哀怨,如泣如诉,用声音传达出千年前唐婉的心声。

讲座结束后,进入问答讨论环节,王老师就肖瑶老师对于方言吟诵及文读方言的提问进行了解答,王老师从四川传统吟诵角度进行切入,以成都话吟诵为例,予以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在王传闻老师的讲座中,既完善了自己吟诵理论方面的知识,又在一首首词的吟诵之中得到了纯乎美的享受,终了仍觉余音绕梁,意犹未尽。

吟诵声悠悠入耳,思想火花迸发光芒,纳老师再度向王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给予同学们以热切的期望,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次鹿鸣讲坛的讲座,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学习吟诵的道路上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词意幽微,吟诵为门。无论是幽怨凄婉之语,亦或是豪情豁达之句,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以吟诵为筏,真心为桨,同千百年前的词人在朗朗清音中达到心神的共振。吟之巧精妙,诵之法玄奥,而嘉师诚如他山之石,使我们在吟诵学习的道路上能琢磨切磋出自己的心法。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