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快讯 | 赴湟源皮绣调研小分队“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1-07-22文章来源:校团委、青师文苑 浏览次数:


文苑快讯 | 赴湟源皮绣调研小分队“三下乡”实践活动

更多内容请关注学院公众号:青师文苑


初到湟源,走进皮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前往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的省份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所以为了响应习近平的号召和更好地对湟源皮绣进行保护、传承与推广,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中,我们文学院赴湟源非遗皮绣调研小分队于2021年7月13日来到了湟源县开始了我们的皮绣调研之旅。

2021年7月13日在到达目的地——湟源之后,我们团队一行十人立马按原计划开始了我们的第一天调研活动。这次活动是对湟源这个小县城的初体验也是对湟源皮绣的首次近距离的接触。今天的行程很忙碌,但是我们的收获却是满满的,今天我们来到了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且见到了皮绣传承人兼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清女士。


 李女士首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她是土生土长的湟源人,皮绣传承人也是湟源县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宁市女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和西宁市女企业家协会理事等等。之后她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公司的展厅并且介绍了许多关于皮绣的知识。她先点明了湟源这一地方,史称“西戎羌地”“丹噶尔”,这里是羌人早期生活栖息的地方,也是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的结合点,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盛唐时在此曾设茶马互市,开辟了唐蕃古道,宋代为丝绸南路要冲。明清时,为西部民族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清末,丹噶尔城又成为著名的贸易集散地,各地商贩、能工巧匠纷纷入驻,牛羊、毛类、皮张等各类货物集聚,贸易兴盛、经济繁荣。“湟源地处农牧区的交接地带,皮张货源充足,这有力促进了皮革加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技术高超专门从事皮革加工生产的匠人,为丹噶尔皮绣的产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数千年来,各民族在这里聚居融合,繁衍生息,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绽放异彩,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各类皮张便成了表现这一愿望的最好载体,丹噶尔皮绣正是在这种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艺术珍品。在丹噶尔皮绣展览室里,我们看到了感受到了一幅幅蕴含着悠久历史的精美皮绣作品,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令人目不暇接。

在展览室里我们还看到了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在十多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博览会并取得的各种奖项。各种奖杯、奖牌和荣誉证书摆在那里,象征着公司所获得的成就。比如:2011年表现大美青海风光的几十幅作品代表我省民间工艺精品在韩国首尔市举办的“中国夏都西宁旅游招商推介会”上受到了好评与青睐;2013年在尼泊尔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中,尼泊尔国家领导人对丹噶尔皮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皮绣作品《雪域盘羊》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品精品奖--银奖;2019年6月份获得西部赛区晋级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半决赛“创新奖”;7月份获得青海省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融合发展创新创业基地;9月份获得青海省第二届“名族团结进步”青绣大赛创业奖;11月份获得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学院创新大赛最佳组织奖;12月份被荣幸入选为西宁市引才聚才555计划(培养第二类人才)等等。最后我们与李女士在荣誉墙前面合影留念。

今天初次的调研之旅让我们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了什么是皮绣,也从李女士口中得知皮绣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宣传力度不够,创新瓶颈等,她殷切希望我们这一群热爱皮绣的青年学生可以为皮绣注入新鲜血液,让湟源皮绣能够为人熟知,让人喜欢,融入生活。

走进古城皮绣展厅,探寻皮绣工艺精品


抬头看见胜利门,我们小队便沿着长长的古城街道去往皮绣展厅。在展厅门前,我们见到了接待我们的负责人,随后我们便开始了小队的参观之旅。

首先,我们了解到这个展厅是由两家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和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的。正式进入展厅,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具有三千年历史的皮革制作工艺,我们同时也见到了那个时代的皮革制品,例如发辫、针线包、炒面口袋等。接下来我们也通过讲解了解到了皮绣的皮料和针线的选择。

随着讲解的深入,我们近距离地参观了皮绣成品,有获得百花奖银奖的《三羊开泰》,有08年献给奥组委的《高原精灵》,还有根据王洛宾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所绣制的《卓玛姑娘》等等。其中《三羊开泰》由三位绣娘历时三个月在一整张羊皮上所绣制,运用的丝线多样、绣法细腻,将三只羊的神态表现的活灵活现;《高原精灵》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两只藏羚羊犹如精灵一般奔腾在青藏高原上;在《卓玛姑娘》中将人物的神情动作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作品上的绵羊羊毛微卷,生动可爱。

我们在参观完展厅后,负责人又带领我们到后院绣娘们工作的地方进行参观,详细观摩了绣娘们的绣制现场和多种不同的绣法,通过交流也了解到绣娘们学习皮绣的经历,这对我们近一步挖掘皮绣文化内涵提供了素材,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皮绣的绣制也为更多的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果。

通过参观皮绣展厅,我们不仅了解到了皮革制品的发展历程和皮绣工艺的开发传承,还体会到了蕴含在皮绣作品中丰富多样的情感。通过这次皮绣参观活动,我们小队认识到了不仅要加强对皮绣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皮绣这样一种工艺文化,而且还要为皮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更符合现代发展的文化元素,助推皮绣走出青海,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现自己。

走访绣娘


不过是一根细细的丝线,不过是一根老旧的绣针,却能将那山山水水,花鸟虫鱼,磅礴气势地全交融在牛羊皮上。刚踏进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皮绣展厅的大门,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古朴,精细,漂亮。静静地听老师对皮绣的历史及各式刺绣的讲解,一副成功的皮绣作品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来完成。在座的同学们也都震惊到了,就是在家中也曾做过针线活,也不似这般繁琐。仔细地打量了周围,大幅大幅的皮绣作品,这幅图栩栩如生,那幅惟妙惟肖,给人厚重的朴实之感,看着就很惟妙惟肖,更别说摸着了。原来皮绣也不光是精致,也可以如此憨实。听完了老师对皮绣基本知识的补充,我们就去欣赏绣工们的皮绣过程了。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目光紧接着就转向那一扇门后的情景:几个绣娘,正神情专注地绣着她们的作品,双手不停地忙碌着,一手的针线上下舞动,一手敏捷地左右按动,直叫人看得钦佩不已。我们都没有想到竟然可以亲眼看到这样的活计,都一窝蜂涌了上去。适才的宁静一下子被这热闹打破了,同学们看着这般精细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一个个都啧啧赞叹,纷纷拿出手机拍摄下这绝伦的作品。在坐的每一个绣娘,她们的神情是那样投入,仿佛整个世界就只有她一个人,静静地抚摸着属于她的那块布,那些丝线,便一针针地翩翩出了她内心喃喃的话语。沉默,即是她乐在其中最好的旁证。再细看看她绣的作品,天空如同被墨水浸润了,渲染着点滴深幽之气。雪豹如同是活生生的,生动而富有质感。我被这样宁静的气氛感染了,也不语,只静立在师傅身旁,心下默默地感受着这别致的美。可不多时,同学们围过来拍照了,我本以为师傅会觉得有些惊扰,她却依旧面不改色,手上的动作也未曾停下。

  参观完绣娘们的作品后我们对在坐的绣娘进行了详细的采访调查,在坐的几位中年妇女的绣娘,她们基本都是周边村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且其中还有几位是残疾人士。“教会一门技艺,带动一批就业,兴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当地村委会免费给她们提供培训,最后挑选出合格且优秀的绣娘从业。带动一批妇女加入到皮绣的队伍中,提高知名度同时,提供一批就业岗位,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贡献。其中还有一个绣娘说她从小就接触喜欢上了针线活,对这方面感兴趣至今干针线活有二十八年了谈及这些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充满活力的笑容。她还提及公司会定期组织学习提高技艺还会有免费旅游等机会。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她笑着说每次学习都是一次进步。每次学习都有进步。这样的日子才有盼头。与她们的交谈中体悟到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皮绣与人民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皮绣才能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在湟源当地她们一天通过自己的手艺辛勤付出一个月能挣到两千多元,一边能照顾家庭一边还能补贴家用,产业扶贫实现了在家门口挣工资。还增加了这些绣娘们的生活信心。
此次谈话中,我们小分队体悟到皮绣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皮绣的每一针每一线中饱含着热爱,希望皮绣走进寻常百姓家,希望这朵民间艺术之花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让皮绣散发新时代的光芒,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未来可期。

匠心独运


为深入了解皮绣的文化历史内涵及制作工艺,队员们专程去拜访皮绣创始人张永福老先生。张永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并批准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同时,荣获了青海省文化厅特聘张永福同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的称号。


他与我们亲切交流并向我们讲解到皮绣品种形式千变万化,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实用的日用品。根据不同的场所和用途可设计制作出不同样式、形状的皮绣工艺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案,画面绚丽多彩,富于变化。并按内容进行细化分类,有机结合传统艺术和现代技艺,生产各种系列产品,形成集民族性、地域性、生活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民族艺术产品。同时,还融入名人轶事、神话故事、忠诚良将、家乡美景、风土人情等寓教于乐的内容,艺术地表达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美好生活的追求,清平盛世的赞颂,体现了普天同庆、吉祥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使不同层次、不同族群、不同年龄的人,不但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张永福老先生与各位队员分享了他小时候的故事和在部队文工团的经历,正是这些人生历程使他成为了一个对文化事业的追逐有这单打独斗、锲而不舍的精神的手工艺人。他从小爱好艺术,善于观察,勤于积累。正是这样看到了别人不曾看到的风景,也有了别人不曾拥有的收获。倾听老先生的人生经历,小队成员也为之触动,有了更多的人生启发。


他一生热爱艺术,把时光岁月投入其中。让我们懂得了匠人匠心中极道的蕴义你。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的确如此,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岁月的沉淀,需要一定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匠人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踏实,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匠人精神,做一个“匠人”修一颗匠心。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