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甲级社团”申请书
尊敬的校团委、社团联:
兹有人文学院“风土”民俗学社请求社团联对我社进行考核,并给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风土”民俗学社成立于1993年11月,我社出版的《风土》是我省首份大学生版的学术性很强的专业性期刊。“风土”民俗学社以“发掘民俗文化,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宗旨。在大学生中开展各类活动,引起大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起大学生的民俗情趣。一方面激起广大学子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弘扬了民族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民俗这一看似朴素的字眼,却蕴含着极其的不平凡。她是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自然的、和谐的文化现象。她从深山老林中走来,她从刀耕火种中走来,她从粗衣粝食中走来,她从繁华都市走来……现今,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主题。和谐说到底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文化的和谐是最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当属民俗。她带着一种清新隽永,夹杂着些许泥土的气息,把劳动生活的场景、心境编织成朴实的原生态艺术。通过这种形式,给我们展示了远古、上古、中古、近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画卷。我们犹如穿越了时空隧道,站在历史的印迹里,与古人对话,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文化。
青海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天然的地理条件为这片神奇的土地注入了灵气。同时,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风民俗在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身在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是一种无比的旷达和豪放。自然,就应运而生了能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他们豪放、粗犷、奔放、热情的表演,一次次的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给我们留下了回味无穷、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生活在合谷坪地、青山绿水中的各组则形成了柔美、合缓、抒情的艺术特点,这一刚一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铸就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反差,正是这片异域高原的独有风景。总之,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的地方,到处可见这种自然、朴实几乎不加任何修饰的民族风情。
作为这片土地的高等学府,我们身为其中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挖掘和继承民族文化的大任,把青海的民俗特色乃至整个中华大地的民风民俗发扬光大。我们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民俗学社的创立,是最有力的证明。社团创立13年来,在校领导、老师的支持下广大会员齐心协力、目标一致,在摸索滚爬中不忘总结经验教训,一步一步前进着。如今,社团已逐步趋于成熟。现在的民俗学社还有了专门的宣传阵地——《风土》杂志,每学期在学生中征集关于各地民风民俗的作品,经过严格的审定程序,最后集结成册。《风土》刊物已成了民俗学社向大学生宣传民俗文化的第一战线。在校领导、院领导和社团的共同努力下,社团还在校园内举行民俗文化的相关活动,给学生们参与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
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民俗学社在大学生中举行了一次知识舞会,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民风民俗,普及民俗知识。借助舞会展现富有特色的民族舞蹈,给学生创造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环境。稍后,新一期的《风土》杂志出版,师生们精辟入微的分析,精彩独特的见解,生动活泼的描写,诙谐朴实的写作语言,把一幅幅活的生活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引起读者的共鸣。
新的学期里“风土”民俗学社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发扬优点,查漏补缺,决心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再上一个新台阶,把民俗学社做强做大,创出水平,办出特色。在发掘本土民俗的基础上开拓进取,进一步把各省浓厚的民俗奉献给广大读者,让《风土》刊物走出师大,走出青海,走向全国!
目前民俗学社的下一步工作计划已基本敲订,五月份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一次民歌大赛,大赛策划已通过学校审批,各项工作正在准备之中。相信,这次的民歌大赛,必将会再一次在校园内掀起一次民俗热;民俗知识竞赛也被列入工作计划中,目的在于通过民俗知识的问答,让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加民俗知识,从另一个层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机会;每期的《风土》刊物则称为民俗学社的重头戏,此次稿件来源,一是要面向全校学生征集,以继续扩大民俗学社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二是有限制的向外省大学生征集稿件,丰富《风土》的地域特色,向外省学生取经,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文化交流。三是有限度的加入一些外国民俗文化,扩大学生的视野,建立中外民俗文化比较学习的条件。这些已写入新一期的工作计划中,民俗学社将一如既往的本着“发掘民俗文化,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宗旨,坚定不移地继续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信心百倍的迎接新的挑战。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难免有磕磕碰碰。虽然现在的民俗学社已渐渐成熟起来,但也需要一个微微的笑意,一个点头的肯定,这将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无限激励,也必将成为我们通向另一个成功的助力器。因为我们相信:给我一点阳光,我就会灿烂!所以,民俗学社全体成员在此请校团委、社团联审核我们的工作,希望给予民俗学社“甲级社团”的称号。我们保证,一定会以此为荣誉和动力,时刻提醒自己要不辱这一称号,坚定信念,为建设具有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专业化的社团而努力奋斗。我们保证荣誉面前不骄傲而是更加虚心,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工作。如果此次民俗学社未被批准,我们也决不灰心丧气。我们会静下来寻找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地改正错误,虚心接受校领导、老师、同学们的批评,不气不馁的开展新的工作,努力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尽早的让校领导满意、老师满意、同学满意。
此致
敬礼
人文学院“风土”民俗学社
2007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