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汉字——领略汉字之“变”

发布时间:2025-04-2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4月26日上午九点二十分,有源书院第203次会讲活动在西宁市图书馆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张翔老师,会讲主题为“走近汉字——领略汉字之‘变’”。

主讲人介绍:

张翔,青海西宁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训诂学、域外汉字研究。在《古汉语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等期刊、集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日本字书〈新撰字镜〉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张翔老师从“汉字与汉字的产生”“汉字演变的动因和机制”“形声字的产生与发展”“汉字构形演变的规律”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特征。

首先,文字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的文字是指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使用空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河图洛书说。

其次,汉字构形变化的机制是借音字的产生,使得使用汉字的人们认识到字形不必然需要和物象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记录词的音义;对于之前表示物象的象形、会意字,又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构形的基本依据,因此只能从形体上不断简化,便于书写。

再次,汉字构形的形声化是汉字的重要演变特征。早期汉字起始于依类象形。利用象形化的字形,去描绘某词所表达的事物的形象或意义。但语言的词义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每个意义都用直接绘形的方式去造字,造出来的字的数量不仅会十分庞大,而且很多意义根本无形可象。由于象形、指事、会意构形方式的局限性;借音字的产生及其局限;形声结构与汉字记词功能的转变,形声字开始发展。汉字的形声化,解决了第一次汉字危机,使汉字构形彻底摆脱了依类象形的局限。自此之后,汉字可以自由地记录词的音义。形声字由义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义符,也称“形符”或“形旁”,相对于声符而言。义符表示该字意义的范围或类别。声符,也称“声旁”或“音符”,相对于义符而言。声符提示该字的读音或来源。值得关注的是,为减少某个形声字的笔画或为构形的美观,在汉字形体演变的某一阶段上,义符或声符被部分地省简而成为省形或省声。

讲座最后,张老师详细解释了汉字构形演变的规律。第一,汉字构形具有趋简与趋繁的规律。字形的趋繁与趋简是指某个字在其形体演变过程中部件或笔划的增多与减少。构形的复杂与简单,这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文字本来只是一种符号,从书写角度说,当然是笔划越少越好;但汉字是表意文字,字书众多而字字独立(上古的合文除外),如果笔划过于简单,不仅会造成甲字与乙字难以区别,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构形的表意或标音的效果。第二,汉字构形具有变异与混同的规律:就合体字来说,在古文字阶段,不同偏旁的形态区别较为明显,隶变以后这种情况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同一偏旁分化为不同的写法,以及不同偏旁混合为相同的写法。第三,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往往会导致原初构形理据发生变化。

几千年来,汉字与中华文明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互相成就。汉字的演变历程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精神的象征,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