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讲座回顾|左克厚:《论语》精讲

发布时间:2023-03-0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3年2月26日上午9点,有源书院第140次会讲活动在西宁万方城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左克厚教授,会讲主题为:《论语》精讲。

主讲人介绍

左克厚安徽枞阳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老子书院主讲教授,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青海省全民阅读推广人,西宁市学生经典导读中心创办人,有源书院创办人。著作有《大学中庸导读》《中国美学》《国学经典基读本》《论语旧注今读》《孟子通讲》《大学中庸通讲》《老子句读》《逍遥游齐物论句读》。



今天的会讲承接上次的内容,左教授又继续为书友讲解《论语·卫灵公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根据一个人说了什么就去推举他,不因为你这个人出了什么问题而排斥他的言论。语言是一种工具,谁都可以使用。而语言的这种公共性导致了中国古人不太信任他人的语言,“听其言,观其行”,以别人的行动为主要考察依据。在日常交往活动中,最容易判定一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古代社会由于通讯较为落后,这种平日内的交往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心与心的沟通逐渐消失,我们完全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之中。于是,当今世界选举人才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如考试、竞选等。“不以言举人”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脱离了那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后,我们对于它的理解可能又有所不同。在孔子的那个时代,这是一句智言。但是,在现代西方民主国家中,各种竞选活动使得人们必须“以言举人”。我们可以做到“不以言举人”,但是我们却很难做到“不以人废言”。“因人废言”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比如某文学教材针对是否选录周作人的文章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周作人曾经做出的一些事情而全盘否定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从如从心。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人与人交往相处的一个最高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背后的潜在针对对象是强者。但是,每个人的身份又具有双重性。对于下级而言,他是强势的;对于上级而言,他又处于弱势地位。这句话符合了每个人的诉求,因而成为了一个普遍真理。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暗含了一个平等的思想观念。反过来,“己所欲,施于人”是正确的吗?似乎总有些不适。但是孔子运用双重否定来说明他的这种思想,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化解这种矛盾感,不其然间传达了一种崇尚自由的意识。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我们经常通过评价一些历史上的名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这些特殊的人物是大众所熟知的、所公认的人,他们赫赫有名,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过重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凭借证据去进行评价的,而非感情用事。“直道而行”引领大家走正道,即孔子所推崇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这进而也印证了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想象确实是可以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些圣人试图带领我们走向这样一种美好生活,构建这样一种和谐社会。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阙文存在意味着一种理性精神,补阙文很容易在无意识间篡改了历史。因为时间的间隔问题,后人很容易把前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补上的阙文当作原文。比如,朱熹补《大学》上的一段阙文,在后来却引发了一场思想史上的争论。孔子在研究的时候是讲求科学性的。“有马借给别人去乘坐”在古代并不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要知道,车马在古代是非常珍贵的资源的,而能够这样去做的人,其精神品质一定特别高尚。世风日下,这两种好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殆尽。孔子因为这样好的精神的消失而发出感慨,体现出了孔子的批判精神,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重回那个美好的时代。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修饰性的语言。德,收敛自己的行为。巧言会隐藏德,导致人们看不清楚什么是德。艺术的语言为什么会乱德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德(行为规范)是会受到艺术的冲击的。但同时,艺术表达的又是一种更高的德,如自由、爱等。婚姻道德层次与爱的道德层次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第三者的形象,按照现实生活的婚姻层面来看,这是为人所不齿的。但是,一旦上升到爱的层面,我们的判断会陷入某种矛盾困境之中。孔子认为我们要学会去容忍那些小的错误,理性思考,避免过度感性。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一定要仔细考察一些一致同意的结论,因为这种事情违反了常态。有的时候,大智慧实际上就是小常识,最高深的智慧往往就浮在表面上,只是我们视而不见而已。“众恶之”的人不一定是坏人,是集体把他变成了一个坏人;或者,这个人是一特立独行的人。成语“杞人忧天”,杞人有超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站在一个科学角度去思考天与地的关系。但是古代社会重实用主义的思维在无形中扼杀了这种科学思维,把杞人这种“忧天”的想法当作是一种笑谈。“众恶之”、“众好之”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是它们出现的条件却极为苛刻,我们必须要加以考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个体是非常脆弱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靠山来去支持我们行动。尽管我们看不见道,但是我们却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道。那么道在什么地方呢?古人说,道高高在上,道也在万物当中。万物虽然有道,但是它自己无法弘扬道,只有人才能够真正地去弘扬道。道可大可小,随着人在不断地弘扬道的思想,道也在人的阐释中不断地扩大自身。孔孟老庄一辈子都在弘扬道。道本来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人的弘道行为,我们才知道有道,道也就存在于世间。人能弘道,道也能弘人。但是,人不能坐等道来弘扬人,要主动积极地去做。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通常情况下,人都是愿意去改正自己的错误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过而不改”的情况呢?第一,可能真的无法改掉,如生理依赖。第二,心理依赖。第三,因利益驱使而无法改掉。错误有的时候对自己来说是有利的,例如小偷盗窃。他知道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由于利益的诱惑,所以自己改不掉这种错误。中国古代王朝覆灭的原因都是大同小异的,不论统治者吸取前朝的灭亡教训与否,都会因为利益而沉沦。


短短的三个小时内,左教授向我们详细地阐释了《卫灵公篇》中的深刻思想,并联系实际来阐释孔子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各位书友都受益颇深。最后,全体书友向左老师表示了感谢,有源书院第140次会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