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林泉散文:刚察行记

发布时间:2025-09-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


林泉,本名罗茂林,1999年生于青海海晏。系青海师范大学天风文学社成员,海北州作家协会理事,海晏县、刚察县作家协会理事。作品见于《荒原春》《河清海晏》等,现在海晏县教育局工作。


刚察行记


林泉


我爱这片多情的土地,我是为你放牧的那首歌

——题记


前不久,我再度与天风文学社的同学们相聚刚察,再次探寻“鱼鸟天堂”的和谐之美。与去年带领采风团队的情形不同,2024年我尚在刚察工作,而今年已回到家乡海晏。对于刚察,我心中总有一种难以言喻、割舍不断的情感。这里是我开启职业生涯、挥洒青春汗水的“第二故乡”。我曾在此领略青海湖的碧波浩渺,感受刚察儿女的勤劳与善良。我深深地眷恋着这片多情的土地,眷恋着广袤的草场、成群的牛羊。这里早已与我紧密相连、难舍难分。如今,在刚察县文联与文学院的积极促成下,我又与天风文学社的老师和同学们走进刚察,心中不禁思绪翻涌。

2023年,我满怀对工作的憧憬来到刚察县热水煤炭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这里是刚察海拔最高、气候最为恶劣、氧气最为稀薄、条件最为艰苦的地区。然而,热水大地以草原汉子般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从海晏走来的我。 我不禁自我调侃,生性活泼的我出生于宁静的西海,第一份工作又被分配到了更为静谧的热水。热水虽显孤独,但这里的人们坚信“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的质朴道理,用他们的真诚温暖着我。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后勤室的桑姐会给我们几个从她老家平安采摘的苹果;办公室贾主任会给我们带来他母亲亲手包的饺子;管委会门外理发的四川阿姨会讲述她34年前初到热水时的艰难……每一次交谈、每一句寒暄,都让我在北风呼啸、雪花纷飞的热水感受到浓浓的暖意。



刚到热水时,我的工作不算繁重。每次下班后,我总会独自漫步在热水空旷的人行道上,写下一些诗歌或散文,以此纪念我在热水度过的日子。街道空无一人,我会躺在人行道上,仰望天空,任由思绪与脑海中涌动的诗行在这寂静的小镇中飘荡。“如那位哥哥一样,热水人的心灵,如牛奶分离器的鲜奶一样纯洁”这些句子,无疑是我在这孤独小镇中慰藉时光的见证。

在创作过程中,办公室贾主任鼓励我将自己的诗歌投给刚察县文联的《西海文艺》。念头刚萌生,便被理智的浪潮彻底冲散。我暗自思忖,自己身为海晏人,所写有关刚察的作品或许难以被刚察的刊物所接纳。但内心深处,一股力量却在不断涌动,驱使着我想要挑战自己。贾主任给予了我十分坚定的支持,还热心地帮我问到了县文联的联系电话。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按照主任提供的号码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柔甜美的声音,是一位姐姐接听了电话。我拘谨地向她简要介绍了我在热水创作的一些诗歌,并坦诚道出了自己对于能否将作品投在《西海文艺》上的顾虑。没想到,这位姐姐极为支持我。在与她的交谈中我得知她姓李,仅仅比我年长一两岁。她耐心地宽慰我,让我不要有任何顾虑,还建议我多和鲁海波主席沟通鲁主席对刚察的文艺事业十分重视,想必不会否定我的想法。我听从了李姐姐的建议,又拨通了鲁主席的电话。在电话里,我略带紧张地将自己的请求和盘托出。正如李姐姐所言,鲁主席非常支持我的想法,还热情地希望天风文学社的同学们能到刚察进行采风活动,我顿时欣喜若狂。经过数日精心筹划,在2024年8月28日,我满怀自豪地率领天风文学社的6名同学踏上了前往刚察采风的征程。这是我第一次带领同学们开展采风活动,对我而言,意义重大而深远;对于那些初次参加采风的同学们来说,同样也是一次独特而难忘的经历。

青 / 春 / 正 / 当 / 时


未曾料到,天风文学社与刚察的缘分远未就此结束。时隔整整一年,2025年8月27日,天风人再次踏上了前往刚察采风的旅途。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此次采风由大伟老师亲自带队,大伟老师是天风的指导老师,为人谦虚和善,我在天风的好多想法都获得了他的支持。此次活动还邀请到了李玲珑、米海萍与许光烈三位老师。李玲珑老师是我在专科就读时的古代文学老师,她为人谦逊和蔼,在词曲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正是在她的引领下,我才有幸走进了天风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米海萍教授,我早就在昆仑文化的各类讲座中领略过她的风采,此次能够与她相识,内心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许光烈教授是李老师在广州白云学院的同事,为了参加这次采风活动,他从家乡呼伦贝尔转机到北京,再转机到西宁,一路辗转奔波,舟车劳顿。此外,一同前往的还有几名天风文学社的学弟学妹们,他们都是文学社里的骨干,不仅写作能力出众,而且责任心极强。看着他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步步成长起来,我的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

下午两点,大巴车准时从母校东门出发。尽管天空阴沉沉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的心情。我自告奋勇向老师们详细介绍了刚察县的基本情况,并为4位老师简要概括了此次采风的具体行程安排。这次采风意义非凡,除了活动之外,还安排了3位教授关于昆仑文化与文学创作的讲座,以及天风文学社文学创作实践基地的启动仪式。听完我的介绍,老师们对此次采风活动纷纷表示支持与认可。

汽车不断向西行驶,气温也逐渐降低。抵达海晏时,天空中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大巴车开到西海镇后,师傅将车停在了金湖对面,让大家下车休息片刻。车门一打开,凛冽的风和细密的雨滴便如子弹般向我们袭来。所幸我是在西海镇长大的,即便穿着短袖,也并未感觉到太多寒意。而其他同学则被冻得直喊冷,全部蜷缩在大巴车里不肯出来。

汽车继续在草原上前行,耳机里循环播放着赵雷的《三里屯的夜》:“你迷路了吗?在三里屯的夜。我反复想你,反复忘记你……”我转头望向窗外,只见国道边的物资局家属院,土伯特女孩家的窗边摆放着一盆娇艳欲滴的鲜花,在风雨中轻轻摇曳。这瞬间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我想起了夏日的傍晚在金银滩草原上,迎着轻柔的晚风,为她深情唱歌、读诗的温馨场景;又想起为了能见到她,我独自一人在成都到西宁列车的硬座车厢连接处,一遍又一遍地聆听《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那满心的期待与思念,最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归于无声。

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汽车终于抵达了刚察县城。鲁主席、李老师和多杰老师早已在宾馆大门前等候多时。大家见面后,一阵亲切的寒暄。我与这三位老师早已十分熟悉。且不说去年在一起共事的情景,就是在前几日举行的第四届刚察县文代会上,我很荣幸地作为代表出席,并当选为刚察县作协理事。在会议上,我与他们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与接触,彼此之间的情谊也更加深厚。

当晚的座谈会在县委宣传部会议室举行。我率先起身,怀着诚挚的敬意,向县文联的各位老师详细介绍了天风文学社此次的采风队伍,首先对各位老师进行了介绍。接下来还有几位青春洋溢的学弟学妹,他们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憧憬,带着崭新的笔记本,眼神中满是期待。随后,鲁主席简要向我们介绍了县域内的几个采风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每个采风点的独特魅力。有隐匿在草原深处、充满神秘色彩的山峦,也有毗邻青海湖,观赏到湟鱼洄游壮观景象的圣泉湾。末了,他微笑望向我们,真诚地说道:“希望大家能在刚察多走走、多看看,用心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别样风情,最后都能创作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座谈会并没有持续太久,结束时,鲁主席贴心地叮嘱我们:“从西宁过来奔波了大半天,大家旅途劳顿,早点去宾馆休息,养足精神,为明天的讲座和采风做好准备。”

次日清晨,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凛冽的寒风迫不及待地往人的衣领里钻。按照预先的计划,早晨要举办三场讲座。首先登场的是李玲珑老师,她带来了《昆仑之乡谈文学》主题讲座。那熟悉的语调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瞬间将我带回了五年前在成都校区听她讲课的美好时光,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紧接着,米海萍老师向大家介绍她的新作《昆仑图志》。听说这本厚重的著作至今仅刊印了100本,显得格外珍贵。许光烈教授来得稍晚了一些。他从海拔200米的内蒙古一路赶到西宁,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马不停蹄地奔赴海拔3300米的刚察。仓促的行程加上海拔的急剧升高,让他有些缺氧,脸色略显苍白。好在随行的同学早有准备,提前备好了便携式氧气罐。我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要取消讲座,他却坚定地说:“我能行。”看着这位 68 岁的老教授强忍身体的不适,坚持为大家开讲,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讲座结束后,激动人心的天风文学社创作实践基地(刚察)揭牌仪式拉开了帷幕。在全场观众的热切注视下,仪式正式启动。鲁主席和大伟老师分别站在牌子的两侧,他们一同揭开了那块鲜艳的红布。当“天风文学社文学创作实践基地”字样映入眼帘时,在场的每一位天风人都难掩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这意味着,在距离190公里外的刚察,天风文学社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落脚点,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我站在人群中,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忍不住在心里为天风大声喝彩。


圣泉湾

My thoughts on just surveying the earth


揭牌仪式刚刚结束,天空竟意外地放晴了,先前的寒意也仿佛被阳光驱散了不少,大家都忍不住感叹自己的运气真好。随后,我们便踏上了前往刚察县城以西30多公里的青海湖圣泉湾景区。这里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断崖,是观赏湟鱼洄游的绝佳之地。大巴车沿着蜿蜒的公路向西行驶了30分钟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李姐姐早已经提前为我们准备好了门票,这时我才注意到,她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想来是早已预料到雨后圣泉湾的丝丝凉意。之后,我们跟着导游一起登上了摆渡车。

我们乘着摆渡车刚到达圣泉湾站点,一只可爱的小羊突然从远处欢快地跑了过来。它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它竟迈着矫健的小步子,敏捷地跳上了摆渡车。这突如其来的一幕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围了过去。小羊被众人围着,明显有些害怕,它小心翼翼地缩了缩身子,但即便如此,它还是鼓起勇气,试着用小小的犄角轻轻顶了顶靠近它的人,仿佛在故作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气势”,这可爱的举动惹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原本满心期待着能好好欣赏圣泉湾的湟鱼洄游,可谁也没想到,一场大雨毫无征兆地降临。我赶紧和李姐姐一起将老师和同学们带到摆渡车上,大家手忙脚乱,总算都上了车。可刚松了一口气,我就发现车上没有大伟老师和鲁主席的身影,心一下子又提到了嗓子眼。我连忙掏出手机给大伟老师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他爽朗的笑声:“刚才雨来得太快了,我和鲁主席就近在一处帐篷里避雨,这会儿已经坐上另一辆摆渡车了。”听到这话,我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了下来。上车后,我赶紧把备用雨衣分给每位老师,心里暗自懊恼要是能早点分发就好了。

好在这场雨来得急,去得也快,没过多久就停了。接着,我们便前往果洛藏贡麻村。这里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的地方,距离县城并不算远。当我们到达村里时,雨已经小得几乎看不见了,但寒意丝毫没有减退,凛冽的风一吹,大家都忍不住缩着脖子,脚步匆匆地往前走。我们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村民索南才让家。看着总书记当年参观过的客厅,又仔细打量着村里的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心中满是感慨,不禁为刚察父老乡亲的勤劳与淳朴竖起了大拇指。


“黑独山”

My thoughts on just surveying the earth


如果说第一天的行程在雨中略显狼狈,那么第二天晴空万里的刚察“黑独山”之行,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视觉盛宴。

我们的车辆沿着县城西侧的油葫芦公路缓缓前行,这条公路如一条黑色的丝带。窗外的草原依旧裹着未褪尽的绿意,生机勃勃;沙柳河顺着公路蜿蜒流淌,宛如一条淡青色的绸带,一路与我们相伴同行。一路上,我们不时能遇见成群的羊或牦牛,它们悠然自得地在草原上觅食。有时,还会碰到英姿飒爽的牧羊女,她手握牧羊鞭,轻轻一挥,便将占道漫步的牦牛与羊群赶到路边的草甸上,为我们的大巴让出了通道。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得想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里唱的“好姑娘”卓玛,觉得眼前的画面比歌里描绘的还要鲜活、生动。车行驶到半路,手机突然没了信号,望着屏幕上显示的“无服务”字样,我反倒觉得这像是黑独山给我们立下的第一个“规矩”:它希望我们能抛开尘世的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趟旅程中,用心去感受每一处风景,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匆匆掠过。又往前行驶了80多公里,“黑独山”终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这座山与别处的山峦截然不同:它没有草原那生机勃勃的绿色,也没有山顶那洁白无瑕的积雪,整座山体呈现出纯粹的黑色,仿佛是大自然用最浓重的笔墨勾勒而成。山上连一株植物都没有,显得格外冷峻而神秘。老师们和同学们都忍不住啧啧称奇,有人开玩笑说:“这怕不是座露天煤山吧。”就连我这个曾经在煤炭产业园区工作过的人,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独特的景象,我盯着那片山体,一时间竟有些发愣,心中不禁感叹原来山川还可以有如此冷峻又独特的模样。站在黑独山的山脚下,我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往上攀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身形偏胖,担心爬山会过于吃力;一方面觉得,此刻站在这里已经足以领略到它的震撼与壮美。再往前,恐怕只会被更深层次的震撼所包裹,倒不如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好好品味当下的感受。之前总听人说“刚察归来不看海”,对此我一直深信不疑,毕竟青海湖的壮阔早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可今日望着这黑黝黝的山体,我才发觉,刚察的山同样沉稳巍峨,丝毫不亚于湖水的浩渺。

站在黑独山脚下,头顶是蔚蓝天空,洁白的云朵如同棉花糖般零星点缀其中;脚下的草原上,羊群如同繁星般点点挪动,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老师和同学们面带笑意,纷纷举起手机留下这美好的瞬间:有人拍摄黑色山体的远景,想要将它的雄伟壮观尽收眼底;有人与同伴在草原与山的交界处合影,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有人将成群的羊群框入镜头,捕捉那灵动的画面;还有同学在拍照时调皮凑趣,为这趟旅程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氛围。蔡宗鹏、邢斌德同学则捧着手机,用优美的诗歌记录下天空的湛蓝、羊群的洁白与黑独山的沉郁,以他们独特的方式留存这份壮阔景致与独特记忆。

车子行驶在年钦夏格日山的路上,我紧握着扶手,未曾有一刻闲暇,频繁地与身边的老师聊起往昔在热水的点点滴滴。热水的降水量,在整个刚察地区堪称最多。每当忆起那些与天气相关的片段,至今仍觉暖意盈怀。去年五一前夕,热水突降一场暴风雪,一辆大巴车被困在离管委会不远处的路边。同事们见此情景,赶忙凑钱购置零食,烧好开水,送往车上。当时,有一位同事下车过于急切,手中的开水不慎洒出,他的脚被开水烫得通红,他却依然心系着被困群众的安危:“没事,先给乘客递水。”去年9月3日,热水遭遇一场大暴雨,人行道上、马路上、商铺里都积起了水。又是这些令人敬重的同事,抄起铁锹、端着水盆,与商户一同挖排水沟、舀水,硬是帮助大家顺利度过了汛期。


年钦夏格日山

My thoughts on just surveying the earth



聊着聊着,车便抵达了年钦夏格日山的山脚。此时,太阳明明挂在天空,却突然飘起一阵过雨,雨点落在身上,带来丝丝凉意。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胳膊,忽然发现这里的气候竟与热水相似,都是变幻无常。正当我感慨之际,米海萍教授来了兴致,为我们讲述昆仑文化。从昆仑山的起源,到昆仑传说中的故事,再到昆仑文化与刚察这片土地的关联,讲述得生动且细致。我们都围聚在她身旁,听得如痴如醉,甚至连雨停了都未曾察觉,只感觉那些遥远的文化故事,此刻就紧贴着脚下的土地,显得格外真实。



当返程的大巴缓缓驶离年钦夏格日山,那一抹绚烂的夕阳正温柔地将公贡麻草原染成了迷人的暖金色。洁白的羊群宛如散落在金毯上,在这瑰丽的画卷中悠然点缀。我透过车窗,回望车后渐渐远去的青色草原,以及年钦夏格日山那逐渐模糊的轮廓,心中似被满满的情感填满。这几日的片段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不停流转,揭牌时飘动的红布,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点燃了希望与激情;黑独山下的合影,定格了我们共同的美好瞬间;聊起热水时那些滚烫的回忆,如同涓涓细流,悄悄流进心底。

实际上,我又何曾离开刚察呢?刚察的风拂过我的脸颊,带着草原的芬芳;刚察的山,巍峨耸立,彰显着坚韧与豪迈;刚察人的笑脸,如春日暖阳,温暖而亲切。它们早已在我心中深深扎根,难以割舍。往后,当我再回忆起这片土地,脑海中不仅会浮现出自己的旧时光,更会有老师和学弟学妹们笔下灵动的诗句、还有那句一直未曾说出口的话:刚察,我们定会再来,带着崭新的文字,带着始终不变的热忱。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