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雯,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4级研究生。
《诗说黄河》
摸索着斑驳的甲骨,我们知晓了黄河最初的名字——“河”。从大禹时代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击壤歌》),到《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大荒北经》);从《诗经》时代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国风·卫风·河广》),到屈原笔下“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河伯》)。黄河,华夏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便以其雄浑壮阔、波澜壮阔的气势,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她蜿蜒流经九省,滋养了亿万中华儿女,也孕育了无数的诗词歌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昆仑,被誉为中华“龙脉之祖”,王心鉴有《昆仑行》一诗曰:“白云有意掩仙踪,雪岭未融亘古冰”。远古的传说与近古的文明交织重叠,黄河从梦幻与想象中走来,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走来。她翻腾着,身姿轻盈矫健,滋养了高原绿洲若尔盖草原。穿过河湟谷地,河湟文化发出耀眼的光芒,华夏文明进化的足迹清晰可见。继续奔流,黄河进入甘肃境。唐朝诗人高适曾写下:“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金城北楼》)王之涣则挥笔:“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一路向北,黄河抵达宁夏,王维有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几字弯的浩大旅程在内蒙古开启,“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怨》)向南开辟,陕西与山西遥河对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冬季来临,白色的冰凌层叠堆积,然而待冰雪消融,“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自此,黄河告别了当初的稚嫩和纯真,变得更加浑厚和深沉。在山西,黄河造就了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在陕西,黄河见证了历史的起伏与跌宕。那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的凄怆与悲惋,那是“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的宏阔与震撼。“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黄尘古渡迷非晚,白月横空冷战场”(李梦阳《秋望》)。在三门峡,元好问高呼:“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在山东,“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黄河不仅为齐鲁大地赋予了深沉的历史感,还促生了齐鲁文化的辉煌。“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黄河见证了太多的喜怒哀愁,也见证了太多的世事沧桑。
你要写黄河,就不能只写黄河。
你要写其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气魄。
写它从巴颜喀拉山脉倾泻而下,
如巨龙般蜿蜒千里,气势磅礴。
你要写黄河,就不能只写黄河。
你要写其岸边的壮丽景色,
写那广袤的草原,金黄的麦田,
还有那古老的渡口,无垠的牧场。
你要写黄河,就不能只写黄河。
你要写壶口瀑布的雄浑壮阔,
写鹳雀楼的登高远望。
写羊皮筏子的惊险刺激,
写黄河号子的激昂喷薄。
你要写黄河,就不能只写黄河。
你要写她滋养的万顷良田,哺育的亿万生灵;
你要写她见证的百年沧桑,承载的民族记忆;
你要写她孕育的五千年文明,塑造的民族精神;
你要写她流淌的每一滴水,都蕴含着历史的深沉。
你写她,就是写华夏民族的根和魂。
《诗会有感》
盛会聚群贤,诗香溢满堂。
佳篇传古韵,妙语赋新章。
感悟心灵醉,交流意气扬。
此中真意趣,胜却酒千觞。
《化隆行》
黄河翻涌化隆边,风卷芦花拍岸前。
云绕秋山连远树,日斜古渡照归船。
吟诗墨客寻幽意,诵唱今音舞蹁跹。
胜景无边难尽述,余晖脉脉水潺潺。
《水调歌头·化隆黄河畔采风》
河水绕山去,浩渺接天流。化隆堤畔吟唱,风采韵悠悠。我欲登台临汜,再上高峰极睇,天地一沙鸥。秀色碧光里,诗意满心头。
诵诗赋,寻古迹,意难收。古今往事,都付谈笑说从头。且看秋川如此,更有豪情奇志,兴洒写春秋。待访江山景,宣笔绘神州。
《行香子·师生漫步》
细细金风,秋意疏筠。
师生行,漫步河滨。
波光潋滟,山色空尘。
看天边水,水边树,树边人。
才华洋溢,诗文隽永。
愿诸君,莫负韶旬。
孜孜不殆,温故知新。
共立鸿鹄,展鹏翼,上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