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马非与口语诗 对话马海轶

发布时间:2025-05-1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11日上午九点二十分,有源书院第204次活动在西宁市图书馆举行。此次活动的主讲人是马非,特邀嘉宾马海轶。会讲主题为:马非与口语诗。



主讲人简介:





马非,出版诗集《宝贝》《那个人》《为时不晚》等9部,部分作品被译成英语、德语、西班牙语、韩语、日语。荣获2013年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奖、磨铁诗歌奖•2017中国年度诗人大奖、第十届(2020)《新世纪诗典》李白诗歌奖成就奖。青海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省作协副主席。



对话嘉宾简介:





马海铁,系中国作协会员,青海省作协副主席,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多部。作品分别获青海省文艺创作奖、青海文学奖。

活动伊始,马非老师以互动提问的形式引出话题:什么是口语诗?口语诗与其他诗歌形态差异大,大家在对什么是口语诗的理解上有困难。但口语诗“一听就懂”的特性可助人跨越理解上的障碍,随后马非老师决定朗读自己所作的口语诗以促探讨。

春天》以苍蝇作为春天信号,打破了传统诗歌对于春日描写;《等车》借等出租车的场景,凸显生活细节;《手指》用竖手指动作传递独特意味;《暴雨将至》还原保洁员雨前浇草坪的生活现场;《不好意思》展现了讽刺与幽默的多元意味;《退化》有着自我调侃与无奈,情感真挚且复杂。

马非老师接着从理论层面解析了口语诗发展脉络与特征。口语诗在中国起步较晚,公认以1982年为起点,以上海诗人王小龙《出租车总在绝望时候开来》这首经典作品为标志。王小龙也被视为口语诗的开山鼻祖。随后,于坚、韩东、杨黎、李亚伟等诗人推动口语诗发展壮大。至90年代前后,诗人创作风格转变,韩东、于坚等诗人在纯粹口语诗基础上融入意象、思辨等成分,呈现零度化叙事,与初期风格拉开距离。90年代成为口语诗发展的分水岭,伊沙以1988年《车过黄河》为标志,成为后口语诗重要人物,口语诗由此分为前口语与后口语,前口语以于坚等为代表,后口语以伊沙、沈浩波等为代表。

前口语诗以生活流为特色,紧密关联现代都市生活与文明,是现代生活的产物。后口语诗形式似讲故事、说场景,富含智慧,语言更生活化、口头化,去文人化色彩,如诗人创作基本不用形容词和比喻句,强调还原生活现场,多动词和名词。马非老师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事实的诗意”。这是后口语诗重要概念,口语诗人的诗基于个人经历,将事实转化为有诗意的事。需说明的是,文学是想象的产物,诗歌创作仍需想象和虚构,即便是生活场景也含想象成分。但这并非胡思乱想,而是在生活事实基础上的虚构。

马海轶老师就马非老师的发言进行了补充交流。马海轶老师提到,上世纪90年代至今,青海孕育的有全国影响力诗人仍然较少,马非可算一个,其扎根生活,诗歌原创性强,打上个人生活烙印。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很多诗人未贯彻此理念,作品脱离生活。马非诗歌原创性体现在语言和思想两方面,如《不好意思》反映万物平等、怜悯等思想。口语诗将生活体验直接转化为口语语言,保留生活原汁原味。抒情诗、意象诗写作如专业摄影,追求美、用滤镜修饰;口语诗写作如平视拍照,主张平视生活。口语诗创作有其优势与价值:互联网时代,生活细节丰富,对长篇小说是挑战,对口语诗创作者却是无穷素材。马非把创作当成生命过程,注重创作体验,所以他的创作源源不断。

接下来的讨论环节,大家踊跃发言。有学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口语诗是否涉及到现代农村生活?马海轶老师回答到口语诗主要以都市现代化为创作背景,聚焦现代人的生活百态。马非老师进一步补充传统诗歌起源于农村,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抒情诗在艰苦的农耕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题材大量涌现,传统诗歌在表现工业文明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后现代艺术中,部分题材虽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却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这种矛盾现象凸显了传统诗歌的局限性。口语诗则凭借其独特的创作方式,能够轻松融入都市生活,有效解决了传统诗歌与工业文明之间的矛盾。在表达生活的荒谬性方面,口语诗更是展现出比抒情诗、意象诗更为突出的优势,能够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精准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与情感。

有学员问到:口语诗与口水诗的区别在哪里?马非老师回答:长期以来,都有人将口语诗误认为段子、口水诗,其实,口语诗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而所谓口语诗是口水诗的说法,是错误的。口语诗有着严格的筛选标准。在口语诗概念出现之前,网上就已存在一些被批评的口水诗,如打油诗、顺口溜等,这些作品往往缺乏深度与内涵。而真正的口语诗创作者对口水诗与口语诗有着清晰的界限认知,写口语诗的人会严格区分二者。口语诗在选材和语言运用上都极为讲究,它选取的材料多为大众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在语言的提炼与打磨上却下足功夫,力求以精炼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与思想。

还有一些学员提到了口语诗的创作问题,马非老师都给予了详细的解答。有人提到:口语诗创作可能会写成流水账,如何避免这个问题?马非老师回答:口语诗里的“生活流”可能会给读者流水账的感觉。生活流就是呈现事实世界,比如描述昆仑山,直接说“昆仑山”比说“茫茫昆仑”更客观,事实的诗意就在于还原事实,给人更多回味空间。还有人提到:在口语诗的创作路径选择上,存在描述事件冲突、情感张力强烈与描述冷静、冷峻两种不同风格,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矛盾?马非老师认为,口语诗所传达的意味有强弱之分,而真正优秀的口语诗应是不露声色地进行叙述表达,让读者回味无穷,而非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来吸引眼球。这种自然而然的创作境界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同时,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口语诗是运用口语化的方式进行抒情,通过客观、冷静的叙述手法,能够为读者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热烈的探讨中,本次活动缓缓落下了帷幕。此次活动,我们了解了口语诗的创作与发展道路,还看到了口语诗创作者们在坚守与创新中的执着与热情。活动虽已结束,但诗歌的旅程永不停歇。愿我们以此次交流为契机,用诗意的语言记录生活的点滴,用深刻的思考感悟时代的脉搏。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