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0日,五一劳动节前夜,由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大合作项目支持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通识课程“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第八讲如约而至,主讲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李正荣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导师、2020级和2021级全体学术型研究生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师生,以及来自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等院校师生90余人在线收听了讲座。课程由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晓林教授主持。
李正荣教授是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的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基督教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得俄罗斯文学会颁发的莱蒙托夫奖章,多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主要研究领域是俄罗斯文学、欧美文学和比较文学。主要出版作品有:《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的体悟与托尔斯泰的小说》《名家名著中的为什么•文学卷•外国文学》等。在本次“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中撰写《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十讲》一书,李教授在此书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思考与内容,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授课。
李正荣教授本次授课的题目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黑、白和灰度》,主题新颖,李教授围绕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色调问题,接连提出了问题,与听课者一起探讨求证。据李教授介绍,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年之际俄罗斯学界发起了一场“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的国际学术讨论,意在重新审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当下世界的处境与意义。李教授又以近期出现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一栋楼体侧面的一幅陀思妥耶夫斯基巨大的涂鸦肖像画作引证,认为在充斥壁垒的世界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存在依然具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这幅画依据1872年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别洛夫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作的著名的肖像画,“临摹+改造”而成,但却另有创作意图,没有着力呈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的应有的色彩,那么,什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的真实色彩?李教授又联系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出生地附近,莫斯科地铁十号线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站”。这座地铁站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为主题,选择黑、白和灰三色创作壁画,以此呈现地铁站的设计者和创作者所理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世界。莫斯科地铁的每个车站都是艺术博物馆,这个地铁站也不例外。该站还因为拥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专题绘画而成为莫斯科的一处地标。这些例证有何寓意?李教授在随后的授课中逐一进行了解答,他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生平的分析,阐释黑、白、灰色彩是其生命的基本色调。其中生命体现的“白”,死亡体现的“黑”,以及白黑之间的“多灰度”,构成其文学生命的最大特点,最后,李教授引述《死屋手记》,论证色彩不仅是物理的,而且也是心理的。李教授的授课,博征旁引、视野开阔,又不时融入自我的生命体验,使得课程丰富、诗性、诚挚,让听众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激荡。。
授课结束后,展开了一场精彩、专业的学术交流。刘晓林教授谈了自己的听课体会,认为李教授治学严谨,能够敏锐捕捉即时性的文化信息引入授课内容,新见迭出,另外,本次讲课从绘画、建筑、作为地下艺术宫殿的莫斯科地铁站、到地铁站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街,参照作家生平以及作品,构成了一个跨时空、跨学科、跨文化的复合型文本分析,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方法论上的启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祖基副教授就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前瞻性与色彩象征等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了学术对话。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硕士生王硕瑀谈了自己的听课心得。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原主任李国英教授说,多年的同事李正荣教授内心纯粹、专注学术、诲人不倦,今天的授课就证明了这一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认为李正荣教授的授课内容丰富、学理通透,处处体现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充分展示了名师的风采与魅力。听课同学纷纷留言,感谢李正荣教授的精彩授课,共同期待5月14日李教授再给同学们带来启人心智、沁人心脾的知识飨宴。 (杨宝仁撰稿/赖彦斌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