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课程第三讲:[意]路易萨《欧洲汉学发展简史—从意大利汉学家马国贤谈起》

发布时间:2022-03-2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232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大合作项目支持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通识课程“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第三讲开讲。意大利萨兰托大学教授路易萨(Luisa Prudentino)以《欧洲汉学发展简史——从意大利汉学家马国贤谈起》为题进行授讲。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导师、2020级、2021级全体学术型研究生与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师生在线收听了讲座,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晓林教授主持讲座。

路易萨,意大利汉学家,意大利莱切的萨兰托大学中国语言和文化教授,毕业于世界上第一个成立汉学系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东方学院,主要研究欧洲汉学史和中国电影史,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当代欧洲汉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次参加“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教学工作,为青海师大文学院研究生授课。

路易萨教授在授课中,清晰梳理了欧洲汉学发展的脉络,认为欧洲汉学可以划分为“想象的汉学、宗教的汉学、科学的汉学”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想象中的汉学,即“以自我文化的语言、兴趣与爱好对他者文化进行释读”;宗教的汉学,即“在西方基督教的背景下接触解释并与中国文化相互补充”;科学的汉学,即“以马国贤开启的欧洲汉学家及西方高校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及人才培养”。

路易萨教授对欧洲汉学发展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逐一进行了介绍。马可·波罗曾以其在东方旅行的经历及文字记录引发了欧洲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关注。此后耶稣会教士利马窦,以其包容和应时变通的方式,与中国明代学者徐光启通力协作,将中西文化沟通与交流引向纵深,他本人也成为中西关系交流史上的标志人物。而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中国生活工作13年之后,回国于1732年创立了欧洲第一所“中国学院”,招收中国留学生,为欧洲人讲授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最后,路易萨教授概括了欧洲汉学研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重大意义。

路易萨教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视频与图片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出历史真实、丰富的面貌。路易萨教授作为一名欧洲学者,全程用熟练的汉语进行授课,让听课师生充分领略了新一代欧洲汉学家开阔的文化视野、眼光独具的研究角度和驾驭语言的卓异才能。

授课结束后,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晓林教授作总结,代表听课师生对路易萨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并真诚邀请路易萨教授在疫情结束后重回40年前来过的青海,见证青海的巨大变化,并作学术交流。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原主任李国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从不同角度对路易萨教授的授课进行了总结与专业评议。至此,“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课程第三讲圆满结束!

林子翔撰稿、赖彦斌供图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