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张薇教授:杨志军长篇小说“《大象》分享——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

发布时间:2025-08-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5 年 8 月 17 日上午,有源书院第 212 次会讲活动在西宁市图书馆举行。 主讲人是张薇教授,会讲主题为:杨志军长篇小说“《大象》分享——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

主讲人简介

图片

张薇: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兼职副主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张薇教育团队工作室顾问。获山东省“齐鲁最美教师”“青岛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写作领域有文学批评、摄影批评、电影评论、文化随笔等。出版著作有文学评论集《寻找杨志军: 通向彼岸的多种可能》,摄影评论集《秘境三江源:生态摄影的心灵之旅》,随笔集《渡到对岸》,长篇小说《第三种水》等。



解题

张教授首先题解“远方”的含义:“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来自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末编 •这也是生活》一文中“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杨志军先生的《大象》中对应的是“无数的植物、无数的动物、无数的河流、无数的地貌构成的无穷的远方”。这体现出在杨志军先生现实主义的写作中,高张着理想主义,独特的文学景观,有深沉博大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所谓“远方”是一个隐喻,那就是关注他人与社会,个体与世界,人与自然共存的命运。

其次,张教授通过杨志军先生创作灵感来源,《大象》中“大象与雨林如何生存”及“大象与人类冲突”的两条故事情节线索,概括《大象》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诗性的语言,展现了人与大象、大象与自然、 自然与人、人与人悲壮的生命关系史,是西双版纳雨林生态“百科全书”的文学价值。





《大象》的生态思想

接着,张教授结合图片及原文回放,重点解读了《大象》中书写人关于生命与自然的认知以及对待生命与自然的态度和理念,致力于断裂——修复——建树,从而形成完整鲜明的生态思想。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入做了解读:

 1、命名哲学与万物共情

《大象》集中描写了十二个大象家族,在杨志军笔下的人物和象群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植物名字、中草药名,如:植物学硕士“毛管花”(濒危植物)、救护队员“雨燕”“黄鹂”;  象群命名“凤凰木小象”“缅桂花家族”“王莲家族”等,还有隐喻:盗猎者“猪屎豆”(自首)、表演公司老板“地不容”(自杀),张教授解读,将人类与自然物同质化命名,是杨志军先生打破物种界限,实践“万物皆与我有关”的共情写作。

    2、平等共生的越界叙事视角

    小说呈现了两种叙事视角:一种是动物视角,一种是人类视角,两种视角在作品中互相交错,动物心理、情感、行为与人的心理情感行为是平行的,两者的生命是平等的。作者化身一头大象,向人类打开了大象的世界,而小象凤凰木能感知人类善恶,对贪婪者发出精神怒吼,张教授进一步阐释,杨志军先生笔下的这种越界叙事,将童话的瑰丽与现实的残酷交融,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远方”生命的尊严。

    3、雨林百科与诗歌礼赞

    在小说《大象》中,诗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傣族章哈艺术等人文元素相融,或描绘雨林晨昏的灵动画卷,或抒发对生命共生的 深沉咏叹,为故事增添了细腻的情感肌理与文化厚度。例如对榕树绞杀现象的描 写,既科普自然知识,又增添故事神秘色彩。张教授指出,杨志军先生将知识性转化为生态寓言,构建“雨林交响诗”,这种结构是对“远方”生命复杂性的文学礼赞。

    4、共生共存的生态位思想

    杨志军先生以“生态位”理论,打破传统“丛林法则”的片面认知,指出自然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任何一种生命体离开利他和利己的互相交替, 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生态位,付出与得到相辅相成。人类、动物和植物的追求都一样,那就是文明、友爱、共进、齐济、 幸福、美好,而不是发动战争、抢占地盘、屠杀别人、满足一己之欲。

    适者生存的意义在于:“我是你存在的保证,你是我发展的需要。”警示人类,探索大自然不仅仅是揭秘,更是为了让人类延续生存,当人类发展以掠夺自然为代价,生态危机最终会反噬人类的必然性。





最后张教授强调:所谓“有关”,是指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保护自然和依靠自然的所有生命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是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大生命观。高屋建瓴点明“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的深刻寓意。


图片

会讲结束后,书友们就“大象精神”及杨志军先生创作作品,从“荒原—藏地—海洋—雨林”系列,和张教授展开了热烈交流,进一步深刻体会到,杨志军先生的创作始终传递对自然与家国的大爱,践行“和谐共生共美”的生命观。

本次会讲,张薇教授深度解读杨志军长篇小说《大象》的生态哲思与生命情怀。凭借张教授多年来坚持研究杨志军的创作,“坚信什么样的价值是美好的,什么样的价值值得捍卫”的文学价值观及精神节操,呼吁书友共同奔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高地。本次活动历时三小时,为线上线下参与者带来一场融合文学、生态与哲思的精神盛宴。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