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生态思想
接着,张教授结合图片及原文回放,重点解读了《大象》中书写人关于生命与自然的认知以及对待生命与自然的态度和理念,致力于断裂——修复——建树,从而形成完整鲜明的生态思想。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入做了解读:
1、命名哲学与万物共情
《大象》集中描写了十二个大象家族,在杨志军笔下的人物和象群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植物名字、中草药名,如:植物学硕士“毛管花”(濒危植物)、救护队员“雨燕”“黄鹂”; 象群命名“凤凰木小象”“缅桂花家族”“王莲家族”等,还有隐喻:盗猎者“猪屎豆”(自首)、表演公司老板“地不容”(自杀),张教授解读,将人类与自然物同质化命名,是杨志军先生打破物种界限,实践“万物皆与我有关”的共情写作。
2、平等共生的越界叙事视角
小说呈现了两种叙事视角:一种是动物视角,一种是人类视角,两种视角在作品中互相交错,动物心理、情感、行为与人的心理情感行为是平行的,两者的生命是平等的。作者化身一头大象,向人类打开了大象的世界,而小象凤凰木能感知人类善恶,对贪婪者发出精神怒吼,张教授进一步阐释,杨志军先生笔下的这种越界叙事,将童话的瑰丽与现实的残酷交融,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远方”生命的尊严。
3、雨林百科与诗歌礼赞
在小说《大象》中,诗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傣族章哈艺术等人文元素相融,或描绘雨林晨昏的灵动画卷,或抒发对生命共生的 深沉咏叹,为故事增添了细腻的情感肌理与文化厚度。例如对榕树绞杀现象的描 写,既科普自然知识,又增添故事神秘色彩。张教授指出,杨志军先生将知识性转化为生态寓言,构建“雨林交响诗”,这种结构是对“远方”生命复杂性的文学礼赞。
4、共生共存的生态位思想
杨志军先生以“生态位”理论,打破传统“丛林法则”的片面认知,指出自然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任何一种生命体离开利他和利己的互相交替, 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生态位,付出与得到相辅相成。人类、动物和植物的追求都一样,那就是文明、友爱、共进、齐济、 幸福、美好,而不是发动战争、抢占地盘、屠杀别人、满足一己之欲。
适者生存的意义在于:“我是你存在的保证,你是我发展的需要。”警示人类,探索大自然不仅仅是揭秘,更是为了让人类延续生存,当人类发展以掠夺自然为代价,生态危机最终会反噬人类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