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台湾文学浅探”讲座

发布时间:2025-04-0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3月30日上午9时20分,有源书院荣幸地邀请到了青海师范大学的赵成孝教授,在西宁市图书馆为书院读者及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题为“台湾文学浅谈”的精彩公益学术讲座。

讲座的第一部分,赵教授以“文化寻根”为主线,细腻地勾勒出台湾文学发展的三个关键时期。在日据时期(1895-1945),他通过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揭示了那段岁月里弥漫着的“孤儿意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文化双重性”。借助连横的《台湾通史》与新文化运动的互动,赵教授阐明了台湾文化始终未脱离中华文化的根源。光复初期(1945-1960),赵教授以“二二八事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语言政策的转变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并特别强调1949年后两百万大陆移民带来的文化重构,以及白色恐怖时期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政治寓意。到了发展时期(1960-1980),结合中横公路建设等社会背景,赵教授探讨了美丽岛事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讨论了台湾文学与南方文学气质上的异同之处,特别是岭南文化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他指出,台湾文学自六十年代起开始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在乡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讲座的第二部分——“作家的星空”聚焦两位文学巨匠。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中的文字韵律,仿佛叮咚的雨滴敲打着文化的窗棂;《当我死时》中“长江黄河”的意象,则是游子心中永不干涸的精神源泉。赵教授为我们解析了这位“浪子诗人”如何在语言的炼金术中,将乡愁淬炼成永恒的诗行。而白先勇先生的文学世界,则是一座精致的文化园林。《台北人》中十一个故事如同十一颗明珠,串联起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孽子》对边缘群体的书写,展现了作家博大的悲悯情怀。特别令人动容的是,赵教授讲述了白先勇先生从台湾大学水利系转入外文系,如何将夏济安先生的文学薪火,化作自己笔下的万丈光芒。

此次讲座不仅让参与者深入了解了台湾文学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犹如一条涓涓细流,始终保持着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从日据时期的抗争文学,到光复后的语言转型,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流派纷呈,最终形成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文学传统。代表作家们以其深刻的艺术探索,构建起连接两岸的文化桥梁,令人心生敬仰。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