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文学院刘晓林教授在左克厚教授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4-11-1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祝贺左克厚老师新作《论语句读》出版。作为左老师的老同事,老朋友,在左老师学术研究方向转换的重要关节处,我非常有幸地成为了见证人。近30年前,当时的青海师范大学与青海教育学院合并,左老师此前在教院,以及在两校合并后组成的新的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讲授美学,他的学术关注点和兴趣点集中在西方古典哲学和西方美学领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贯穿在他的“美学”课堂之中,是其课程讲授中举足轻重的理论资源。进入21世纪的那一个年头,我和左老师一起到北京大学访学。我们租住在北大西门外的民居,一所不规则院落中的一间平房,条件简陋,房间的格局类乎当年的单位招待所,一张书桌,两边是两张单人床,躺下去木制床板会吱吱扭扭发出声响。那一年的空闲时间,我们就在陋室书桌两端的木板床上,或坐或卧随性聊天,天马行空,话题广泛。有一天,左老师说到了他的一个想法,计划给中小学生系统地讲解几部国学典籍,自己也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下一点功夫。对此我并未太多在意,觉得不过是闲聊时灵光乍现的一个想法,不一定具体实施的。因为那时日后风生水起的国学热尚未到来,学界、思想界大多沿袭上世纪80、90年代的惯性,援引西方理论或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成果解读中国的历史,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从源头上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传统经典被视作专门的学问,而少有人会想到在年轻人中间传播国学,以此唤起对一个悠久文化传统的敬仰和热爱。在当时的语境中,左老师的想法确实是超前的,也因此觉得不过是说说而已。但是没想到,他从北京回到西宁之后就着手创办了西宁经典导读中心,给中小学生讲解《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并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后又创办了有源书院,提倡系统的而非碎片化地研习国学经典,向社会公众传播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左老师著书立说,用“通讲”“句读”的方式阐释儒、道原典,出版了《孟子通讲》《大学中庸通讲》《老子句读》《逍遥游齐物论句读》等著作。左老师的确是将20年前坐在木板床上似乎不经意间产生的念头,切切实实地转化为了实际行动,并且完成了学术转向,塑造了他传统国学阐释者的形象。今天,左老师又推出了《论语句读》,这是继多年前的《论语旧注今读》之后,再读经典,是将新的认知体悟与自我的生命体验融合而诉诸于文字的一本著作,是他经年累月研读《论语》的一本结晶性的,集大成之作。作为左老师学术旨趣转移的见证者,怎能不为他获得的新成就感到由衷的欣喜?!

《论语》作为产生于两千多年前,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人格、情感塑造的无与伦比的儒学经典,在漫长的传承和研读的过程中,各家各派的释义、注疏、阐释可谓汗牛充栋,许多著述本身也已成为经典。张宝明先生为《论语句读》所作的“序言”中罗列了一些现代人研究《论语》的研究成果,都是学界名流颇具影响力的著作。那么在这林林总总的著作中,左老师的这本书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它的意义何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以我的粗浅阅读的认识,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这本书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以往的《论语》研究,是在文献学的层面,从音韵学、考据学的角度,进行词义和语意的释读,左老师《论语》研究所依据的基础版本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此书便是一本疏通语义的著作,这一类型的著作对于普通读者初步了解与认识《论语》有着不可忽视的助益。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左老师在《论语句读》的“后记”中讲到他所关注的是如何读并且真正读懂《论语》,他说为什么熟读《论语》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很长时间内,成为阻挠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负面力量,如果这不是孔子的初衷,那么,孔子的思想又是如何被曲解和误读的?因此,左老师在本书中通过对孔子生活语境的还原,正本清源,去理解《论语》所记载的孔子话语的本意。疏通文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掩藏在词语背后巨大的思想启迪的价值,所以,左老师将《论语》置于现代社会生活语境中进行阐释,强调一种古老伟大思想的现代性转化,使之转换为现代人思想和行动的资源,这正是他要做的工作。左老师就是在还原本意,进行创造性转换这一角度用力,从而显示了《论语句读》与其他《论语》论著不一样的特色。

2

第二个方面,人们研读圣贤著述,很容易产生膜拜的心理,把圣贤当作图腾来崇拜。如果这种潜意识让我们只能匍匐在圣人的脚下,去仰视他,从来不敢正视,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圣贤的。真正的理解来自心灵的沟通,来自心心相印,在于和圣哲构成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我相信,如果一个圣贤领受的仅仅是一种盲目的偶像崇拜,他会很不自在的,孔子被当作圣人受历代尊崇,而他的思想却时时被误解,因此可能不自在了两千多年。而左老师眼中,孔子不是一个完人,不是一个完全不能批评和反驳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情的鲜活的人。他仿佛是孔子的诤友,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指出自孔子思想的矛盾与困惑,指出孔子使用的同一概念在不同论述中的扞格与歧义。如果孔子有知,在21世纪的中国西北与现代学人左克厚相遇,他会有找到知音的感觉,可以些许消除两千多年来强加在他身上的不自在,从而获得“吾道不孤”的愉悦。与孔子平等对话,构成《论语句读》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是理解孔子正确路径的选择,是一种心灵相通的更高层次的理解,我想也是孔子所希望得到的一种理解。

3

第三个方面,左老师始终秉承兼容并包的宗旨。目前国学研究中有一种现象,就是把自己所研读的某家思想奉为圭臬,置于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不容置喙,不容反驳,这不是一个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左老师的研究与此不同,他主张兼收并蓄,这跟他深厚的、完整的知识背景和宽广的文化视野有着密切关联。左老师早年致力于西方哲学、美学研究,后来转向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从当下的学科分类而言是转向了,但是我认为,恰恰是由于他曾经对于西方思想的关注,为他更深入地解读《论语》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建立了有效阐释的背景和基础。如果仅仅基于自己的学科本位去解读《论语》,只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里自我循环式的论证和阐释,可能陷入将孔子思想绝对化忽视真理具有相对性的迷思。那么如何摆脱一个学说自证自明的单向度怪圈?我认为在“入乎其内”的同时更要“出乎其外”,就像站在世界看中国,才能够看清楚中国一样,站在圈外回望圈内才能发现别致的风景。左老师这本书中的很多解读实就是是跳出了传统的思维惯性,在一个更为广博的文化视野观照《论语》才得以新见迭出。

4

第四个方面,《论语句读》是一本妇孺皆可读的书,明白晓畅,朴素亲切。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这本书是以讲课现场的实录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因此,保留了口语化表达的自然与通俗。事实上一本学术著作以怎样的面目呈现是没有一定之规的,现在所说的学术规范,从技术层面对文献使用、引证标注、章节格式乃至语言表述都有严格规定,口语化的表达经常引人诟病,其实做学问最应遵守的规范,在于是否有创见,是否能与受众产生共鸣,否则的话,著作摆在书店里无人问津,这种书即便再符合规范又有什么意义呢?其二,左老师治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使用日常语言,清晰准确地传达思想观点,强调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所谓“佛家只道家常语”,只有对人对事抱有“理解与同情”的态度,深谙物理人情才有可能做到。左老师《论语句读》中那些入情入理入心的解读,有浓郁的烟火气和人间气息,这无一不是尊重日常,洞悉人性的结果。

       

我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论语句读》贯穿的一个重要观念,或者说是一种精神骨骼,就是这本书是为时而作的,是立足于服务现实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而写的一本书,目的不是要去复原一种思想原貌,而是要力图进入到社会实践,引导读者思考现实问题,关怀现实人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究国学的左老师从来就不是一个蜗居书宅中的人,而是一个行动的人,一个勇于践行的人。他一直走在路上。

谢谢大家!

2024年11月10日上午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