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9日上午九点,有源书院第186次会讲活动在西宁万达嘉华酒店三楼多功能厅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鲍鹏山教授,会讲主题为:庄子的逍遥。
主讲人简介
鲍鹏山,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团中央国学之声教育联盟副主席,央视《百家讲坛》《典籍里的中国》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卫视 《新杏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浦江学堂、花时间读书社、学商书院创办人。出版有《寂寞圣折》《中国人的心灵一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孔子传》“水浒系列”(《鲍鹏山品水浒》《鲍鹏山新批水浒传》《江湖不远》)“孔子三来”(《孔子如来》《孔子归来》《孔子原来》)“经典导读系列”(《论语导读》《道德经导读》《大学中庸导读》《孟子开讲》)等著作三十多部。《光明日报》《中国周刊》《美文》《寻根》(高中版)等多家杂志《走进孔子》《中学生阅读》的专栏作者,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2016年被评为“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
鲍教授从“庄子”其名谈起,以“康庄大道,周行不殆”八个字开场,激发起大家对庄子哲学的兴趣。鲍教授言,儒家是入世之学,道家是出世之学。从道家的角度,我们能看到更多关于人的本质的东西,它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提供一种人生的选择。老庄虽同属道家,但亦有分别,庄子是先秦哲学中唯一一个转过身来给普通人讲话的人。所讲者何?逍遥是也。那么如何达到逍遥?实现逍遥的条件又是什么呢?鲍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鲍教授讲,真正的逍遥是建立在有限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的。卢梭有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逍遥,很多情况下只能获得短暂的逍遥。白居易在晚年退居朝堂后曾享受过逍遥,但也是建立在一定的财力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鲍教授发出疑问,当现实中我们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来保障我们获得白居易式的这种逍遥的时候,我们还有没有可能逍遥?很显然,庄子所讨论的逍遥恰恰是我们在没有那么丰裕的物质条件下,我们面临很多挫折和不得志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不能保持内心的独立,从而达到一种逍遥的境界。鲍教授从先秦诸子中逐一分析,介绍庄子不同于其他诸子的特性,一是“贫”,物质条件的匮乏;二是“穷”,政治道路的不通达。孟子的哲学走向社会,而庄子的哲学走向自然。因此庄子的逍遥一直都是精神的逍遥。鲍教授引用《庄子》中的几篇寓言,如“惠子相梁”“庄子钓于濮”“曹商得车”等,说明了庄子在外在贫穷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内心的不屈和高洁。所以庄子的逍遥哲学的前提是必须是在物质穷困的情况下,能否保持一颗逍遥之心。在这个角度上讲,白居易晚年的逍遥并不是真逍遥,真逍遥是超越自己的生存状况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飞跃。
何为个体独立性?鲍教授以庄子“大木不材”的典故为例。“大木不材”出自《庄子·山木》。文中写道: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这则故事意在指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某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或特质,实际上可能有着意想不到的价值和作用。在庄子的哲学中,这种“无用之用”往往与自然、顺应天性和追求内心的自由相关联。因此,鲍教授总结:人不是工具的存在,功能性的思维方式并不可取。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天性,是达到逍遥的第二个条件。
鲍教授谈到,庄子的《逍遥游》,从根本上是在讲什么东西让我们不自由的问题。“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鸟其实是不自由的,正因为其大,所以其所待之物更多,反而更不自由。因此鲍教授指出:“小”“大”本身没有可比性,世界没有“小”“大”之分,有的是对“小”“大”不适当的运用。对“小”“大”不适当地运用,会导致我们不自由。鲍教授进一步举《庄子·秋水》的片段说明了这一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因此我们要做到不计较于大小。鲍教授还讲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庄子的齐物论不是万物等齐,而是万物有权。《齐物论》所写: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这是庄子哲学非常伟大的一步,因为他在维护每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每个人只需要满足自我的需求,以自身为标准并时刻保持谦卑,就能实现内心的逍遥。
在三小时的精彩讲授中,鲍教授以其机智幽默的表达和博采众长的论述,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