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讲座回顾丨李玲珑:漫谈古典诗词之美

发布时间:2024-08-1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8月11日上午9点,有源书院第184次会讲活动在西宁市图书馆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李玲珑老师,会讲主题为:漫谈古典诗词之美。本次会讲由书院学友苏青老师主持。

主讲人介绍

李玲珑,女,汉族,青海西宁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聘为广东白云学院教授。

2007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戏剧》。2023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诗词曲联语格律小讲》。2024年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昆仑祭拜文缉注》。曾参编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武侠小说鉴赏辞典》,参与中山大学《全明戏剧》的校点。在《艺术百家》《中华戏曲》《青海民族研究》《中国文艺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一项、省级社科项目两项、校级重点项目一项。目前主持省级在研项目一项。

秋分时节,时光静好,书院师生共聚一堂,开启了一场关于古典诗词的心灵之旅。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它以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深远的意境,传递着古人的情感与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记忆。它们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千年前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又似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奏响着历史长河中的慷慨激昂、婉转悠扬。

古典诗词,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语言,它能够打破岁月的壁垒,让我们与古人的心灵相通。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暂时放慢脚步,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去领略那份宁静与深邃,去感受那份诗意与浪漫。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仿佛能感受到先秦时期那质朴而纯真的爱情;当我们诵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不禁为那豪迈奔放的气势所震撼。

本次会讲,李老师围绕古典诗词的意象美、深情美、音韵美三个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古典诗词的饕餮盛宴。

李老师从当下高考改革、初中语文古典文学占比谈起,让我们明白新时代的现代人仍然需要灿烂的古典诗词的熏陶,仍然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独领风骚的《诗经》到汉乐府到唐诗宋词,美文华章灿若星辰,源远流长。

一、意象之美

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的基础,首先,李老师以《春夜喜雨《诗经·桃夭》《诗经·采薇》《雨霖铃》等诗词为我们阐释何为“桃花”“杨柳”意象所兼并的景语、情语之别。其次,借景抒情,以情渲景,将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进行情景交融的意境令我们身临其境,渐入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感伤与热诚之中。

古典诗词的意象美是其魅力的核心所在,它宛如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让读者沉浸在诗人营造的独特世界中。意境美首先体现在情景交融。诗人常常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无垠的沙漠中,孤烟笔直升腾,黄河边落日浑圆,壮观的景色中蕴含着诗人的孤寂与苍凉。其次,意境美在于含蓄蕴藉。诗人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意象的选取和组合,让读者自行领悟和感受其中的深意。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起兴,勾起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情感深沉而委婉,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再者,意境美能够创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效果。诗人凭借独特的艺术构思,让读者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领略不同时代和地域的风情。

接下来,李老师引领大家逐字逐句了解了《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好事物有机融合,展现出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千年之前的那个夜晚。诗人通过实写眼前之景,引发读者对虚景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闻一多先生评价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古典诗词的意象美也是诗人情感、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的有机融合,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读者,使古典诗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仅八十余字,却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文中没有直接描写月亮,而是通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巧妙地以“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将摇曳的竹柏之影比作水中随波而动的水草,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而“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澄澈、空灵的月色图,让人感受到月色的皎洁、空灵和美妙。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微妙而复杂的情感。他夜游承天寺,与朋友张怀民一同漫步中庭,赏景谈天,体现出他在困境中仍能保持的闲适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既包含了他对宦海沉浮的感慨,也有对自己和张怀民这样有闲情雅致之人能欣赏到这番美景的自得。其中的“闲人”,既有自嘲之意,又透露出他虽遭贬谪却不愿流于世俗的心境,反映出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深情之美

古典诗词中的情感丰富多彩,或热烈奔放,或含蓄深沉,它们穿越时空,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领略到那份真挚而美好的情感世界。

其一,思乡怀人之情感人至深。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白地抒发了游子漂泊在外对亲人的深深思念,每逢佳节,这份思念便愈发浓烈,令人感同身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苏轼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既包含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也有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这首词以月为线索,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上阕中,苏轼把酒问青天,既表现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沉思考,又流露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同时“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反映出他对现实人间的眷恋。下阕则由月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了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但苏轼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而是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理解,认识到这是自然和社会的常理。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体现出他对亲人的诚挚祝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当时苏轼在密州为官,政治上不得志,且与弟弟苏辙已多年未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这首词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和超脱。整首词将写景、抒情、达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意境高远,意味深长。

其二,爱国忧民之情慷慨澎湃。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他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与关怀,心系百姓的疾苦,渴望为他们创造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这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令人动容。

其三,爱情相思之情细腻缠绵。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女子对爱人的相思之苦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挥之不去的愁绪萦绕心头,细腻而真挚。

其四,壮志未酬之情悲愤激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他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悲愤,空有一腔热血和抱负,却无奈年华老去,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其五,归隐闲适之情宁静淡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诗人远离尘世喧嚣,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这种闲适之情令人向往。

再来看苏轼,苏轼的心态豁达乐观、积极向上,同时又饱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一生历经多次起伏,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一种从容和淡定。在被贬黄州期间,生活艰苦,他却能在《赤壁赋》中发出“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感慨,展现出对宇宙和人生的通透理解,不为一时的困境所困扰。

苏轼有着自嘲和幽默的心态。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一种看似自嘲的方式总结自己的一生,实则体现了他对命运的坦然和对磨难的不畏惧。他还拥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写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诗句,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和美好。此外,苏轼的心态中还包含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无论遭遇多少挫折,都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文学创作,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态度。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词以婉约为主的风格,拓展了词境。全词既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经历,融合叙事、言志、用典等手法,从行动和心理上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创作此词时,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政治处境并不好,但一次偶然的围猎活动激发了他少年时期立志报国的豪情。此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词之一。

总的来说,苏轼的心态是他在坎坷人生中保持乐观、创造出众多杰出作品的重要支撑,也为后世树立了面对困境时应有的人生态度。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有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反映了苏轼不再追求荣华富贵,不再担忧宦海沉浮,他的心态更加平静、安宁,沉浸在这种难得的平静之中。即使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上,甚至晚年被贬谪到遥远的岭南,他也没有对人生流露出悲观之情。这是苏轼一生的写照,表达了他不为外界的荣辱得失、困境挫折所左右,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生哲学。

三、音韵之美

李老师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杜甫《登高》为例,为学友们介绍了诗词的音韵之美联系体裁的特点。一是需要进行章法谨严的起承转合:“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全文的结尾;二是音韵和谐、平仄押韵:如每句末“回”“来”“台”“杯”四字全部是平声,并且押韵,读起来很有音韵的美感;三是对仗工稳、朗朗上口:如“落木”对“长江”、“悲秋”对“多病”等。胡应麟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全在一个“悲”字。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这宁静而充满诗意的空间里,我们忘却外界的喧嚣,沉浸在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中,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三个多小时的讲座,李老师带我们一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一起品味了古典诗词中那细腻的情感、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一同沉浸在古典诗词的海洋里,领略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收获一份心灵的宁静与充实,实现人生的向往和方向。

李老师从诗词的起源到不同朝代的风格演变,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清晰透彻,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文人墨客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对话。通过引用经典诗词的吟诵、生动的故事讲述以及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美妙世界中。主讲人清晰流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对诗词饱含深情的解读,不仅传递了知识,更传递了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意犹未尽,静静回味……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