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静卧着一颗蓝宝石——青海湖。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栖息着棕头鸥、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雪豹等众多的野生动物。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仿佛远离了喧嚣,演绎着自己的故事。这次,青海师范大学鹿鸣诗社四位成员以青海湖生态研学志愿者的身份,在诗社指导教师纳秀艳教授的带领下,跨越一百公里,来到了青海湖,行走在青山绿水间,领略生态文明,践行“呵护生态,真爱万物,善待生灵”的理念。
西部支教
青海湖,藏语称“措温布”,蒙古语称“库库诺尔”,皆意为“青蓝色的海”,它北接祁连山,南望三江源。是一个四面环山,位于青海湖盆地中的内陆闭塞湖泊。但是,青海湖最初的模样并非如此。据中科院《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青海湖为新构造断陷湖。距今20万-200万年前,青海湖形成初期是外流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上新世末,由于地质构造运动,青海湖东部的日月山强烈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迫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外泄河道被阻断,青海湖由此成为内流湖。
这里是文成公主从日月宝镜中看到家乡长安,思念父老难以成行,又因神圣使命而狠心扔去宝镜所形成的青海湖,也是西王母宴请周穆王的瑶池,这里古称“西海”。它在古代被视为高原秘境,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元代马祖常曾写道“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见牛羊”,唐代王昌龄也有诗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等,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青海湖的自然美景,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青海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早在商周时期,青海湖周边居住着西羌人部落。从东汉到隋朝,青海湖地区一直是政治、军事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宋代以后,青海湖周边地区成为了多个政权争夺的焦点,在元代形成了多民族并存格局。明代时期,青海湖地区成为了青海等处地方的行政中心,并发生了藏族人民要求统一青藏高原的大规模起义。清代时期,青海湖地区成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青海湖在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印记,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使得青海湖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地点。
青海湖流域是一个原真完整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山水林田湖草冰沙”多样化生态地理要素,是重要的高原生物基因库。海心山栖息着鱼鸥、斑头雁、鸬鹚等水禽鸟类,南来北往的候鸟在这里中转,蒿草、珠芽蓼、高山唐松草在这里尽情生长,普氏原羚在恣意奔跑,青海湖裸鲤洄游而上,展现生命的顽强,这里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正值青海湖地区的盛夏,我们一行相聚在这里,在青草和油菜花田里徜徉,心情在高天流云里飞翔。我们感动于以南加老师为代表的环保守护者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也震撼于小小的湟鱼逆流而上所缔造的生命奇迹;我们用塑料瓶盖制成了湟鱼的挂件,在盐碱地里种下沙柳的同时也埋下了保护环境的种子;我们用学习到的自然观察法描绘了笔下的花和鱼,用一首首诗歌寻找诗意里的自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看山看水看世界,在行走中见众生。在灿烂世界里肆意快乐,在自然万物间知行合一。“呵护生态,真爱万物,善待生灵”,我们将践行青山之行的环保理念,宣传生态知识,贡献个人力量,延续环保理念,看巍峨青山,品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