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第181次会讲活动】刘强:孔子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4-07-1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7月10日下午两点,有源书院第181次会讲活动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西宁市图书馆一楼活动室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刘强教授,会讲主题为:孔子的智慧。

主/讲/人/简/介

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兼任台湾东华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说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渊明学会理事、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上海楹联学会副会长等。近年来致力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阐释与传播。已出版《世说新语会评》《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世说新语新评》《魏晋风流》《论语新识》《古诗写意》《世说三味》《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四书通讲》《世说新语通识》等著作二十余种。2010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竹林七贤》。

一、重新发现孔子

对于孔子,大多数人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三家一人”说的层面上:“三家”是说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一人”是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刘强教授认为这样的理解不能说全错,但全无“了解之同情”,更无“温情与敬意”。这样的贴标签式的理解只是一个“事实判断”,却不是一个“价值判断”,其结果是,不仅无法拉近我们和孔子的距离,反而会渐行渐远。刘强教授则用三个“人”,来解读他“心目中的孔子”,即圣人、恩人、亲人。

首先,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如果要加个限定,孔子就是“只能有一,不能有二”的圣人。孔子之前,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为圣王,唯有孔子,乃一介布衣,他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最终达到了“以人合天”“天人合一”的圣者境界,并建构了儒学的“道统”。

其次,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恩人。第一,孔子是中华“学统”的开创者,他晚年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中华学术文化之全体大用,无不自“六经”中开出。所以民国学者柳诒徵先生在《中华文化史》中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第二,孔子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奠基者。孔子标举和弘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泽被后世,已经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大道。

 最后,孔子是中华百姓的亲人。孔子还、和他最喜爱的高徒颜回共同奠定了“师道尊严”,为一个注重“血缘”的民族开启了尊崇“学缘”的崭新时代。从此以后,“学缘不亚血缘亲”“师徒情深胜父子”,师者作为一个人智慧的启蒙者,得以和“天地君亲”并列,进入中国人的价值系统。

二、孔子的贡献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指出:“他谦虚地探索,让人不要迷失于世界,让精神被理性之光照亮,他只用智者的身份说话,而不是站在先知的角度,然而我们相信他,在他自己的国家也是这样的。”诚如其所言,孔子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刘强教授认为孔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孔子兴办私学,改变了教育为官方垄断的历史。孔门三千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教育成就古今中外鲜有其匹。

其次,孔子是中华道统的奠基者,建构了仁礼并重的价值体系、内圣外王的治理之道以及中和兼美的道德文明。

再次,孔子是中华学统的开创者,晚年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中华学术文化全体大用,悉在六经中开出。

最后,孔子一生好学不倦,勇猛精进,自强不息,超凡入圣,为后世确立了圣贤可学而至的高标懿范,感召千秋万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之谓,良有以也!

三、孔子的智慧

刘强教授认为,知识不等于智慧,所谓智慧,是对人和事物的整体性认知、前瞻性预判以及超越性把握。在此基础上,刘强教授又从智仁之辨、义智之辨以及智直之辨三个角度,剖析了孔子的智慧观。

首先,刘强教授探讨了“智仁之辨”问题。“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子路》)。通过分析这三则,刘强教授指出,在孔子的观念中,“智慧”具有道德性。“仁”是智慧的内核,所谓“智在仁中,仁是智之根”。

其次,刘强教授讨论了“义智之辨”问题。通过剖析《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两则,以及孔子负盟、尾生抱柱、嫂溺援手三个小故事的分享。刘强教授指出,信、礼皆当合乎义,“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有智慧的人,要破除执念,以道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非刻板的遵守教条。

最后,刘强教授通过分析“证父攘羊”,探讨了“智直之辨”。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刘强教授认为,“证父攘羊”,是直于君而曲于父,直中有曲。因为,生身之父攘人之羊,儿子第一时间、第一念头便是检举揭发、邀功请赏,则此子便是“君之直臣,父之暴子”,必是泯灭人性到了极点。而“隐父攘羊”,是隐于君而直于父,隐中有直。“父子相隐”不过是一“直在隐中”的“权宜之计”,其出发点不是包庇犯罪,而是本能地选择绝不主动加害于亲人罢了。盖父子之亲,先于君臣之义,前者属“自然法”,后者属“实在法”,后者必须以前者为前提,当两者发生冲突,后者亦当为前者稍作妥协与让步。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礼制远比法制更具融摄力,父子之亲又为礼制所规定,故不能因刑而违礼、因法而悖情、因君而杀父、因国而灭家,凡此种种,皆“不察于道也”。因此,这里的“直在其中”,亦可理解为“礼在其中”“义在其中”“权在其中”。

会讲最后,刘强教授从三个层面对“孔子的智慧”进行了总结:第一,智在仁中,仁是智之根;第二,智在义中,义是智之魂;第三,智在直中,直是智之骨。而我们若想成为有智慧的人,就需要做到不放弃学习、不停止思考、不迷信权威、不执着教条。


近三个小时的精神盛宴,收获良多。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本次会讲,刘强教授通过细致的梳理,风趣的讲解,让各位书友深刻地认识到,孔子作为圣人,不仅因为其集智、仁、勇“三达德”于一身,达到了“即凡而圣”“参赞天地”的“内圣”境界,还因为其立德、立言、立功,在精神和文化的世界中实现了真正的“外王”。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