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有源书院179次会讲暨湟中区纳家村送教、捐赠、授牌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7-0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6月29日,正值青海最美的季节,有源书院书友们前往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纳家村开展送教送学、图书捐赠、授牌以及讲学活动。夏日的纳家村景色怡人,鸡鸣犬吠,绿水青山,白云悠悠,令人流连忘返。

本次活动在村委会议室举行,活动由李家山镇小学纳进珠老师主持

纳家村委汪有忠书记致辞

活动第一项,由纳家村汪有忠书记致欢迎辞,汪书记对有源书院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真挚的谢意,希望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发展。

接着,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成林博士发表致辞,他对左克厚教授和书院的书友们表达了由衷的敬意。有源书院是文学院左克厚教授创办的一所公益性书院,一直以来突出经典学习的意义。此次活动,书院走进农村,开展经典讲授和图书捐赠,充分体现了书院关怀农村教育、心系乡村文化发展的办学精神,并且将纳家村作为书院研学基地,意味着书院对纳家村文化振兴事业的支持。

授牌仪式

活动第二项,举行授牌仪式。左克厚教授代表有源书院,向纳家村授予“有源书院研学基地”的牌匾。纳家村作为书院的第一个农村研学基地,是书院在乡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并以此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深化,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农村的孩子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农家书屋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知识普及。

图书捐赠

活动第三项,举行图书捐赠仪式,左克厚教授分别向村书记汪有忠、村主任纳财、村妇联主任董莲、村会计李永莲、主持人纳进珠赠签名书。左克厚教授、张薇教授、纳秀艳教授、有源书院学员代表向纳家村赠书。人间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院捐赠图书,希望通过书籍,丰富乡村孩子们的知识,开阔村民的视野。

书院会讲活动

图书捐赠仪式后,进入书院会讲。左克厚教授以“孔子的思想”为会讲主题,深入解读孔子的孝道思想,为书友们和村民们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村子里那些刚参加过中高考的孩子们前来聆听学习,甚至有小学生也来听讲。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孝”素来被奉为“百善之首”“立德之本”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价值。其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孝道”的观念影响最为深远,《孝经》早在东汉时期已被列入七经之一,与《论语》等经典并列,可见其独特之处。此外,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举孝廉,也是从孝道发展而来的,并进一步发展为“以孝治天下”,且细化为二十四孝。到了近代,尤其是五四时期,文学思想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孝”进行猛烈地抨击,由此引发我们关于这一矛盾的思考,左教授认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溯源至孔子的时代,深入探析孔子的孝道思想方可解答。

左教授着重分析了古人重“孝”的原因,一是在农业文明下,经验的重复与年岁的增长息息相关,老有所尊,老有所为的观念为人们所重视,二是祖先崇拜,左教授认为崇拜人与崇拜神截然不同,崇拜人容易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中国古代无宗教信仰,对于祖先的崇拜就映射出了孝的重要意义。然而,最重要的第三点原因在于古人将“孝”视为维护统治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由此,左教授带领大家详细的分析《论语·学而》篇第2则: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提出了关于孝的断定:人们只有学习了孝悌,才可以避免犯上(言语批评)与作乱(行为僭越)。然而左教授认为,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有子的这一观点难以立足,并列举了周文王、武王行孝悌却讨伐君王商纣,被称为孝义黑三郎的宋江却起义造反等大量的历史与现实事例为证,认为从理性的视角看,“孝”与犯上作乱并无直接关联。然而从学理的角度来看,“孝”与犯上作乱的关系体现在,“孝”被视为实现社会稳定的工具与手段,因而,孝悌本身是没有独立价值的。左教授认为有子所言,是基于其社会结构背景,春秋战国的时代属于封建社会,封建即分封建国,目的是维护宗族血缘纽带,天子与诸侯在朝堂上为君臣,朝堂下为宗亲,“孝”与政治就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故而,有子这一句话的对象是贵族阶层。为了稳固政治统治,在家庭中用“孝”进行约束以解决矛盾,那么朝堂之上就不会出现犯上作乱的情形,可见,这种“孝”的内涵与父母子女之间纯粹的情感毫无干系。再看《论语·为政》篇第21则: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提出孝悌即政治,将孝悌作为政治的重要手段,以维护社会稳定,正是这一观念导致政治、社会与家庭相连结,也就是所谓的“家国情怀”,但从当今的视角来看,这与现代社会严重不符。左教授指出,家与国的领域不同,原则也不同,一个属于私人领域,一个属于公共领域,家以血缘为主导,以情为寄托,而国以礼为主导,依靠契约关系,因此在国家的治理中需要适度的“犯上”以推动国的发展。可见,有子的这一孝道观念在当今社会是不合适的,它只能放置于封建时代才方可立足。孝,在封建时代背景下,可以理解为君臣关系亦或父子关系的服从,内涵就是孝顺,例如《论语·里仁》第18则: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左教授认为孔子在处理父子关系的时候,在权利绝对化之下,会造成难以调和的矛盾,结果就是劝谏的失败,从而形成了死结,这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甚至整个中国文化的死结。

因此,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们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了古代孝道的不合理之处,但他们仅仅从理论上反孝,行为上依旧遵循着古代的孝道,可见这一时期属于过渡阶段,而今人所言的孝道与五四时期已然不同,左教授认为现代意义上,独立个体所倡导的“孝”,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同时,左教授将西方的孝道与中国的孝道作对比,通过分析《论语·为政》篇第5则,认为虽然西方也强调“孝”,但不如中国的孝道一般占据核心的地位,中国的孝道是永久性的,涵盖人的生前死后各阶段,由此看来,中国的孝道内涵更为丰富,文化意蕴更为深厚。


个小时的会讲中教授枚举丰富的例子深入浅出地予以充分论证用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内涵,使大家如沐春风,受益良多,学友们对于孔子的孝道思想有了新的理解。

纳秀艳教授进行总结发言纳教授认为经典富有无穷的魅力,通过学习经典,滋养心灵,提升品格,意义非凡。纳教授认为,《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普通人读《论语》,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多停留在表层,譬如孔子关于“孝”的观点,我们多认为是普遍意义上单纯的“孝”,也就是狭义的“孝”,而通过左老师的深入解读和阐释,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孔子将“孝”上升到人的修养、教育,乃至政治层面,令人豁然开朗,可谓醍醐灌顶,引人深思。纳教授感谢书院能把经典讲授和书籍捐赠活动放到自己的故乡,感恩书院对故乡教育的关怀。书友们用心挑选的书籍,蕴含着深情厚谊,寄托着对乡村孩子的希望。这些书籍充实了纳家村图书室,将打开故乡孩子们心灵的窗口,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尤其是苟桂香书友带来的两大箱书籍,是玉井巷小学的孩子们精心挑选自己阅读并从中获益的书,每本书上都有孩子们亲笔写的推荐理由和寄语,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纳教授说,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里读书、生活模式。重视孩子的教育,一直以来是纳家村村民们秉承的优良传统。纳教授衷心地希望家乡的孩子们珍惜这些凝聚着厚爱的书,好好读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健康成长,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最后,纳家村村委领导、村民代表与有源书院书友们互相表达了最真挚的感谢,有源书院179次会讲暨湟中纳家村送教送学、授牌捐赠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