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讲座回顾|左克厚教授:《论语》精讲

发布时间:2024-03-2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4 3 24 日上午,正值西宁第一场春雨之际,书院第 169 次活动在西宁市图书馆如期举办,本次主讲人左克厚教授,主题是《论语》精讲,今天 讲的是季氏篇16.12~阳货篇17.5。 活动由书院学友徐洁主持。

主讲人介绍

左克厚安徽枞阳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老子书院主讲教授,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青海省全民阅读推广人,西宁市学生经典导读中心创办人,有源书院创办人。著作有《大学中庸导读》《中国美学》《国学经典基读本》《论语旧注今读》《孟子通讲》《大学中庸通讲》《老子句读》《逍遥游齐物论句读》。

季氏篇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富有的齐景公死的时候,却没什么值得百姓称赞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至今还会称赞他们有骨气。不同人的死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让我们鲜明地看到贫穷与富有的区别。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解决如何对待富贵这一问题,我们对待富贵的态度始终不太好,杜甫有诗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贫穷往往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孔子认为,富贵是可以追求的,但一定要取之有道。对富贵产生负面的看法,这与古代的制度有关。现在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致富,而古代只能通过做官,收取苛捐杂税来达到自己的富贵。这种富贵某种意义上是和不义联系在一起的,有个词叫为富不仁。这一则分析了我们对富贵的看法是从何而来,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富贵。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很关心名师如何教育自己孩子,就问伯鱼,你是否得到过特殊的教育。伯鱼说,有一次我看到父亲,恭敬地跑过去,孔子就问,读《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无法与人沟通。在当时,交流时要引用诗经中的话,这已经变成贵族相互交往交流的方式。所以我就回去读《诗》了。这天我又看到了父亲,父亲问,学《礼》了吗,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足社会,古代的礼含义丰富,可以通称为人的所有行为规范的体系。伯鱼说,我又回去学《礼》。父亲对我的教育就这两次。陈亢回去后很高兴,今天的一个问题有三个收获,学《诗》学《礼》很重要,第三,孔子疏远自己的儿子,疏远也可以理解为一视同仁地公平地对待自己的儿子。由此也可以推断,孔子是一个好老师,但可能并非一个好父亲。

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同一个人有许多不同的称呼,不同的称呼意味着不同的关系,意味着关系间的不平等,也表明了远近亲疏。中国人对人际关系很重视,实际上就是对等级和差别的重视。小孩子首先学习的就是不同的称呼,我们陷入了不同的关系中,以此来判断对象的亲疏。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视,语言在哪方面特别丰富,说明对这个地方的体验就比较深。我们特别关注人际关系的称呼,可以看出我们就活在人际关系里。

阳货篇

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是季氏的一个家臣,想让孔子来见他,但孔子迟迟不来,于是就给孔子送了一个礼物。大夫给士送礼物,士定要登门拜访。但孔子不想见他,就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结果,在路上遇到了,阳货就在大街上把孔子叫过来问了他三个问题。一是一个有学识的人却看着国家混乱而不管,无所作为,这样算仁义吗?二是想去做官可是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屡次丢掉了很多机会,这算智慧吗?这两个批评都抓住了孔子思想和行为间的矛盾之处,想做官而没去是因为对国君的标准太高,可现实当中找不到理想的国君,这就注定会失去很多机会,你的理想最终就实现不了。三是时间不等人,所以的理想都需要时间去实现,但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孔子回答:好的,那我就去做官吧。有学者认为,孔子是在敷衍阳货,但左老师认为,孔子可能真的被他的话打动了,准备去做官,找不到理想中的国君,那就找一个国君把他改造成理想中的国君。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很少讲人性,一涉及人性就避免不了思辨,争论。孔子不喜欢争辩。这里是孔子唯一一次提到人性。人性的统一性决定了人是有共同性的,然而不同的环境造成了差异性。这句话是在解释人性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人性的统一性是我们国家不会分裂的保证,人性是相近的有两个好处,第一,世界是统一的,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普世的价值观;第二,性相近,但环境导致了差别,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回到原始的同一性,给了我们奋斗的目标。因为性相近,我们才能平等。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认为,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上智下愚是说人的能力有所差异,我们都处于上和下这个范围内,可以通过学习去改变。每个人的能力都体现在不同的方面,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这样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既可能是上智,也可能是下愚。也会因为社会时代主流价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也给了很多人以安慰,现在处在下愚,只是因为还没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古代的礼乐与现在的理解不同。古代的礼乐是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一种方式方法,不是单纯的审美。但礼乐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孔子看到自己的理想在自己学生治理的国家得到了实现,孔子是十分高兴的,所以和学生们也开起了玩笑,也可以看出孔子并非总是那样严肃。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与同为季氏家臣的阳货图谋叛乱,派人邀请孔子前去,孔子打算前往,被子路阻挡了。这件事是有损孔子形象的。孔子辩解道:如果他真的要用我,我难道不能让东周社会回到以前西周的王道社会吗?难道不能实现我们的伟大的理想吗?为了伟大的理想,不妨牺牲一下现在,委曲求全。但是为了实现理想可以不择手段吗,就手段和目标而言哪一个更重要。未来的事情不可预知,不能为了未来去牺牲当下,给现实的人造成伤害。

       左克厚教授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孔子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各位书友受益颇深。有源书院第169次会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