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讲座回顾|邢海燕: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为什么更焦虑?

发布时间:2023-07-2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3年7月15日下午2点,有源书院第151次会讲活动在西宁市万方城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邢海燕教授,会讲主题为: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为什么更焦虑?

主讲人介绍

邢海燕博士(美国) ,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联合国太平洋地区教育与发展组织亚太组织,副总干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宗教社会学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专委会,理事、上海市人类学会应用人类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理事、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理事、中国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青海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员、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会会员、美国人类学会会员、英文 SSCI 权威刊物《American Anthropologist》杂志特约审稿人、英文 A&HCI 刊物《Religions》杂志特约审稿人,专刊主编 、CSSCI 核心期刊《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编辑、CSSCI 核心期刊《青年探索》杂志编委,特约审稿人、CSSCI 核心期刊《旅游科学》杂志特约,审稿人。

我们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所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指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依赖性的加强过程,全球性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纬度。在当前社会的主要方面,如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出现了全球化的现象。对于全球化的界定,可以从此信息通信、经济领域、全球性问题、制度以及文化和文明方面分别对其进行界定。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又出现了社会化与个体化。所谓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网络的虚拟社会也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交往具有超空间性,二是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符号性;三是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四是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在共享文化和协作消费理念的席卷浸润下,越来越多的社区成员愿意或热衷于在网络社区分享照片、视频、经验、信息等各类资源。例如新浪微博、知乎专栏、豆瓣小组、小红书等。

在全球化、互联网背景下的青年一代,亚文化对其影响极深,这些亚文化包括但不限于撸猫文化、佛西文化、汉服文化等等。其影响因素有全球化影响下的互联网文化、个体主义的崛起和个体化的影响以及同龄人的影响。其中影响人们最深的是互联网与短视频文化。自2016年9月抖音上线,短视频便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项娱乐措施。2018年最流行的两个网络词语应当就是“丧”和“佛系”,这两个词语共同指出了当代青年人所处的一种状态,即对一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茫然和麻木。而这些人同样也是短视频的主要用户。调查显示,有约53%的短视频用户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57%的人来自一线城市,头部用户(粉丝量一万以上或获赞数一万以上)也主要来自于北上广杭等大城市。抖音、快手这类软件中的视频通常在十五秒以下,由于长度的限制,这些视频中并无法包含一些真正具有知识性和技术性的内容,节奏感强烈的舞蹈、出人意料的小情景剧、前后反差巨大的美妆视频、博人一笑的轻松小段子......这些视频并没有任何观看门槛,其强烈的色彩和动感的节奏很容易使人们感到轻松愉悦并获得快感,于是人们沉迷于这样的刺激中,放弃了对更深刻的艺术和美的追寻。从而加深了现代人的厌腻与焦虑。

互联网与文化悲剧。齐美尔认为文化分为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主观文化是指人类自身道德水平和自身人性的发展,例如人类自身的创造力。而客观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为人类精神或物质需求服务的存在,比如游戏,电影,漫画,小说等等。齐美尔的文化悲剧理论认为,人类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客观文化的限制而停滞不前。客观文化(如互联网、手机、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人类逐渐被自身创造的东西所奴役而忽视自身思想的进步。

想象一下:没有手机,你的日常生活该如何度过?实验结果表明:现在人不拿手机会觉得无所适从,心里一直担惊受怕,被手机“奴役”。古人无手机和互联网仍可以吟诗作对,对酒当歌,而我们却已陷入客观文化侵蚀的漩涡,自身的思想和创造力被客观文化束缚。

齐美尔在一百多年前对大都会中人们生存状态的描述仍然与当下高度切合,人们白天忙碌在紧张的工作中,夜晚沉迷于各种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娱乐活动中,歌德、莎士比亚这些在剧院中闪耀了几百年的人物现如今被丢入无人问津的角落,人们排斥那些具有深度的内容,并且拒绝陷入沉思。

文化悲剧的主要根源:一是社会的分层及社会变迁,二是社会分层与当代中产阶级。这一方面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地位竞争激烈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当代中产阶级的“图景”密不可分。对底层来说,消费主要基于商品的使用价值,用于满足生存的需要。对中产阶级来说,消费使人愉悦,消费使自己与众不同,消费往往与商品的符号价值有关,即这个商品代表着什么、象征着什么,满足的是心理的需要和认同的需要。

全球化与消费社会:符号消费。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整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消费社会具有以下特征特征: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象征、大众传媒发挥巨大作用、消费者追求消费的高层次和高质量、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国际化。

按照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理解,符号消费绝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吃饱穿暖而已,它其实是消费者的一种“自我实现”,或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的消费,也包括“炫耀”因素在内。如此,消费不仅仅是物或商品的消耗或使用,而且是为了“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便是大众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它是根本区别于传统的生产社会的,会使日常生活彻底地商业化、会造成“平等”的幻觉,会使消费成为纯粹的象征行为。消费社会包括象征消费、符号消费等等。

“中产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全世界的中产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焦虑情绪,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职业和地位的危机感,二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危机感,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进一步向上流动或至少继承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地位市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重新洗牌”,中产阶级的”一手好牌”被洗掉的可能性更大。

在当下中国,中产焦虑症的严重程度似乎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最直接的一个指标就是“鸡娃”。经济学家德普克和齐利博蒂在《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指出:经济不平等、教育回报高的国家,父母可能会更专断、更“鸡血”, 更喜欢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且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使得公共时间和私人时间开始混淆,私人区域和公共区域在某种程度上重合。这些高科技带来的并不是更多的自由时间或者弹性工作制,而是让劳动者活在看不见的网络里,反而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情绪。

短短三个小时内,邢海燕教授对如今全球化社会中会加剧人们焦虑的各种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且让我们对文化、社会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有源书院也在此次会讲结束之际对邢教授发出了下一次授课的邀请,让我们期待邢教授的下次到来!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