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讲座回顾|吕玉华:李白与杜甫

发布时间:2023-07-1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3年7月15日上午九点,有源书院第150次会讲活动在西宁市万方城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吕玉华教授,会讲主题为:李白与杜甫。

主讲人介绍

吕玉华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讲授《隋唐五代文学》《唐诗与唐代文化》《唐传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等课程,已出版《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发展研究》《唐宋传奇选》《元曲三百首》等;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柳宗元》;现为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说故事”主讲人,主讲《唐代诗人故事》系列等。

李白与杜甫,这两位诗歌史上的璀璨明珠,他们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亲密的交游经历。吕玉华教授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这两位诗人以及他们的友情。

首先是两位诗人的家世之分。正如胡应麟所说:“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李白的身世可谓是来无影去无踪,世人多有猜测。他出生于安西四镇,成长于陇西,后又出川漫游,在湖北安陆成家,隐逸于徂徕山,被称为“竹溪六逸”。接着就是征召入长安,唐玄宗让李白供奉翰林,以诗文娱乐皇上。李白在天宝元年入长安时做了《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其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达了李白兴高采烈的情绪,展现了他踌躇满志的心态。在宫中,他奉命做了《宫中行乐词》《清平调词三首》等诗,写尽宫中乐事,良辰美景。时光日久,李白厌倦了御用文人的生活,遭到皇帝厌弃,被赐金放还。唐肃宗即位后,他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终老之地也在安徽当涂,时年六十二岁。

与李白相反,杜甫的家谱历历可观,他本是世家子弟,儒学家杜预的后代。年少时有过裘马轻狂的生活,“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因家庭环境优越,受到了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天宝六载,因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选贤被黜。及至十载,他上了《三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待制集贤院,等候分配。十四载,官定河西县尉,但杜甫不愿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呈现出一股天真任性之气,朝廷又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投奔了唐肃宗,被授为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在华州的杜甫心情苦闷,因对皇帝不满而辞官。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杜甫忠于的不是某一个皇帝,而是他心中的儒家信念,是一个坚定而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做官也并非为了名位与财富,而是真正牵挂着广大的苦难民众。乾元二年,杜甫入蜀,卜居浣花溪。广德二年,世交严武奏其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去世后,杜甫一直在各地漂泊,从渝州到夔州,又从江陵到衡州,最后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有诗《壮游》,作于大历元年,是一篇自传性的叙事诗。从幼年学诗时起,历叙漫游齐、赵,洛阳失第,长安十年,经安史之乱到滞留巴蜀的生活,是了解诗人历史的重要材料。同时也从侧面展现出,盛唐时期诗人们独特的养成方式。受到盛唐宏大气象的影响,多数诗人们得以游历山川,满怀豪情,想要建功立业。他们大多出入于儒释道三家思想,既有儒家积极向上的面貌,又有佛、道的深厚修养。在漫游过程中,眼界和心胸都被打开了,杜甫将自我意识与广阔的世界相联结,于是万物都在他的关怀之中。

其次是两人的交游经历。天宝三载,杜甫与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遇,同游梁、宋,还会见了诗人高适。李白有《梁园吟》,杜甫有《赠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记录这次相遇。从杜甫写给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十分善于夸赞别人的优点,对于天才诗人李白,更是不吝赞扬,如他称扬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天宝三载秋到四载秋,两人又偕游东鲁,在饮酒赋诗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共同访问了兖州的隐士范野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

两人分别后,杜甫非常想念李白,分别写了《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冬日有怀李白》,以及著名的《春日忆李白》,以表达对这位天才诗人的思念之情。在这些诗作中,杜甫对生活中的细节十分重视,刻画传神,更加能够反映现实。他是用细节抒情的,而李白的抒情是诗意化的,在生活之上。这大概是因为杜甫是非常深情的人,任何人和事都能勾起他心中的涟漪,并为之付出心血,这也是他为何能写出《三吏三别》的原因之一。实际上,杜甫不止对李白饱含深厚的感情,他对高适、严武等挚友以及家中亲朋都具有深厚情谊,并为之写诗,怀念过往。

其三讲到两人的诗歌成就,李白与杜甫各有擅场,双峰并峙,正如严羽《沧浪诗话》中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天才豪纵,情感奔放,无愧“诗仙”美名,不同体式均有代表作:五绝有《静夜思》《独坐敬亭山》等;七绝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七古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不胜枚举。李白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蕴含最饱满的情感,无论是气势磅礴的《蜀道难》,还是明丽清新的《长干行》,都能写得浑融流转,透彻玲珑。

杜甫被尊为“诗圣”,饱含深情为“情圣”,诗作被封为“诗史”,其七古代表作有《哀江头》,五律有《月夜忆舍弟》,七律有《秋兴八首其二》。杜甫赤心为国,秉笔直书,具备史家精神。他不仅以诗歌的形式记录历史,更是以史实为背景来关照人生。诗中反映的现实世界既广阔又深刻,同时又能以悲悯之心,形诸细微入神的描写。

最后谈及两位诗人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唐代诗歌是不可逾越的巅峰,后世诗人再也不能复现唐朝诗歌的韵味风采,更遑论企及李白卓越浪漫的气质。于是宋代诗人沿着杜甫的道路向前,在诗歌的内容和细节的描写上更加精进,同时将创造力放到另一文学领域——词,成就又一个文学巅峰。

短短三个小时内,吕玉华教授对李白与杜甫的生平、彼此的交往、诗歌成就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多呈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在座的学员收获良多,意犹未尽。有源书院也在此次会讲结束之际对吕教授发出了下一次授课的邀请,让我们期待吕教授的下次到来!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