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9日上午9点,有源书院第143次会讲活动在西宁万方城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林佳博士,会讲主题为:轻重之间——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关键词。
主讲人介绍
林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外国文学副教授。教学督导组组长,硕士生导师。
主讲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名著精读、比较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专题、拉美文学选读、西方女性文学、英美戏剧、西方文学名著与电影等。
一、作家生平
1952年,米兰•昆德拉毕业于布拉格国立艺术学院电影系后成为捷克文化界鼓吹创作自由的旗手之一。
1968年,"布拉格之春"。昆德拉被新成立的傀儡政权取消原有职务,所有作品从全国各图书馆消失。
1975年,流亡至法国,应邀担任 Rennes (雷恩)大学客座教授,1979年被剥夺捷克斯拉夫公民身份,
1981年入籍法国。
他的关键词就是对自由的追求,并且不接受任何的采访,因为他认为这会束缚他追寻自由。昆德拉他是一个改革派,但因改革失败,导致其所有作品都被强制下架,并流亡法国。他几乎涉足所有的艺术领域之中。他是一个共产党人、工人、爵士乐手、大学教授、新浪潮电影与"捷克布拉格之春"的影响者或参预者、苏军入侵后的受害者、流亡作家等。
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主要背景
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大夫,住在布拉格,结婚不到两年就离了婚,跟前妻有一个儿子。他拥有众多的情人,而且永远在追逐中,他奉承所谓的“性友谊”,在恐惧女人与渴望女人之间选择了某种妥协。然而,他在外省小镇偶然认识的一个酒吧女招待(特蕾莎)不可思议地改变了他的生活。但由于托马斯永远不断地寻找着新的情人,特蕾莎无法忍受托马斯这种将“爱与性”分得特别清楚的做法,而选择离开托马斯并做了一个实验去验证托马斯的这种观念的错误性。后来,二人来到乡下过上了田园生活,他们在这里达到了观念上的统一。但是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带走了二人的生命。小说自此突兀般结束了。
三、 关键词—《六十七个词》
昆德拉共有67个关键词,了解他的这些关键词是理解其小说的前提条件之一。
(1)轻与重
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生命的沉重:"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生命的轻逸:萨宾娜的身体与特丽莎的身体尽管仍然有差异,仍然与不同的幸福相关,但是,这些身体感觉或幸福的差异不再具有道德对立的含义﹣﹣两种身体感觉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幸福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于托马斯来说,“特蕾莎和萨宾娜代表着他生活的两极,相隔遥远,不可调和,但两极同样美妙。”昆德拉所想表达的是,自然权利的启蒙,就是要勾销这种身体感觉差异的不平等:无论什么样的身体感觉在伦理价值上都是平等的。特蕾莎的一夜情似乎证实了托马斯言论的正确性,但是特蕾莎与托马斯之间的世界观的巨大差异又该如何填充呢?
(2)家园
"家园的大小仅仅通过心灵的选择来决定:可以是一间房间、一处风景、一个国家、整个宇宙。"在祖国与家( 我具体的屋舍)之间,法语(法语的感性)有着一个空白。要想填补这一空白,除非是赋予“家园”这个词一个伟大的词沉甸甸的重量。家园在某种含义上,你认为它重它就重;你认为它轻它就轻。
(3)媚俗
媚俗—大家都反对大便,我也反对,那我就是媚俗的。大家的标准就是你的标准,那么你就是媚俗的。“媚俗作态”指传统道德中对一切崇高、美好的生命感觉的赞美,区分邪恶与善良,为美好而感动等等。颠覆这些赞美、区分和感动的方略是重新命名--不再称为美德,而称为“媚俗”。萨宾娜就是一位体现“媚俗”话题的人物,她拒绝主流,不愿承担任何责任,永远处于背叛的路上。当她什么都背叛完了之后,她发现自己的周围是“一片虚空”。最终,“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Kitsch(媚俗)引起前后相连的两滴眼泪。第一滴眼泪说:看见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多么好啊!第二滴眼泪说:与全人类一道.被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的情景所感动,多么好啊!正是第二滴眼泪使Kitseh成其为Kitseh。" 两滴眼泪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二滴眼泪“最为关注的,不是引起感动的原因或感动自己的对象,而是自己正在被感动这件事本身。所感动而流下的眼泪。此处,自我的情感状态被对象化,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追求,具有某种姿态性。
昆德拉说在我们被各种意识形态所裹挟的现实生活当中,媚俗的现象是很多的。我们总是被“第二滴眼泪”所感动,我们也只关注感动自己的“第二滴眼泪”,感动自己所感动。刻意强化自身,追求自身的强度,以标志自我。它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情感的自我沉溺、自我放纵、自我缠绕或情感的自娱、自我情感陶醉。姿态性情感的一个非理性后果:它与外部对象之间仅具有随意甚至盲目的联系。
但是昆德拉并非对感情的蔑视,而是对感情“纯粹性"的守护。昆德拉认为小说可以帮助我们回到“第一滴眼泪”,回到纯粹情感本身。
(4)悖论
悖论是思维惯性的裂变,是对精神同一性的否定。昆德拉作品中人的悖论的概念有很多,如:重与轻、忠贞与放荡,抵抗与服从,精神与肉体,安分与叛逆、记忆与遗忘、高尚与堕落、物质与非物质、同一性与变异性、易朽的与永恒的、熟悉与陌生、天使与魔鬼等。每个人都能把悖论具化为自己生命当中的东西。托马斯认为轻与重无差别,灵肉分离,是游离于“轻”“重”悖论的典型。萨宾娜一生都宣称媚俗是死敌,但她有时也不免媚俗,看到老夫妻和睦相处的生活时,不自觉地流下了“第二滴眼泪”。但是她留下眼泪之后就立马嘲笑自己的这滴眼泪,这就是萨宾娜的反媚俗的表现,这就是对“第二滴眼泪”的警醒,为自己正感动的想象所反思。
(5)永劫回归
“永劫回归”最早来自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 。他认为永劫回归的世界,即循环。是在纷繁自在世界之后的真实世界,它的起点即是归宿,并在无休止的循环中实现永恒,并因其不可逆性而被赋予了肯定意义。
人生只有一次,是无法逆转的。只能发生一次的事情对于人们来说是可以原谅的,如同大家消解了对于希特勒的仇恨。只提一次的事情相当于没有提,所以昆德拉要将“轻与重”说两遍,强调重复。
轻与重之间诗意地选择的哲学。“对存在的诗意的沉思”,这是《巴黎评论》的记者克里斯蒂安·萨尔蒙对于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一个总结。昆德拉特别在意小说,因为他觉得小说的容量才可以解释清楚“存在”这个问题。按照昆德拉的价值观来看,重是重,轻也是重,无论轻重,都可能是人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个人在世界中存在的两种不乐观的可能性—轻与重。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轻和重,平凡人一生都游离于轻和重之间。
四、艺术特色
1.复调小说
2.象征性与符号性
3.思辨性
4.叙事节奏的多样性
短短三个小时内,林佳博士从昆德拉的“存在”主题进行剖析,解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之中的“灵与肉”、“轻与重”概念。作品中充满了存在主义色彩,从哲学的高度写小说,用文学的语言写哲学。昆德拉在小说中对“存在”进行“发现”和“询问”,使命在于使人们免于“遗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