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有源书院第141次活动

发布时间:2023-03-14文章来源:有源书院 浏览次数:

2023年3月12日上午9点,有源书院第141次活动在西宁万方城举行,此次会讲主讲人是刘大伟教授,主题是《口语诗的进路与歧路》。

主讲人介绍

刘大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委员,西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在读博士。出版诗集《雪落林川》《低翔》,文化散文集《凝眸青海道》,获第六届青海青年文学奖,第七、八届青海省政府文学艺术奖。

一、第三代与朦胧派分庭抗礼

朦胧派:意象的隐喻性和内涵的多义性。第三代:反对理性、崇高和英雄主义,追求平民意识、日常书写和口语化表达。

韩东:诗到语言为止。“把语言从一切功利观中解放出来,使(之)呈现自身。这个‘语言自身’早已存在,但只有在诗歌中它才成了唯一的经验对象”。

于坚:拒绝隐喻。强调口语和语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让诗歌写作回归诗歌语言本体,回到现代汉语的口语化状态。

二、语言:文学革新的重要形式

《诗经》国风——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唐代变文、宋元话本——明清世情小说——黄遵宪“诗界革命”——胡适“白话文学论”——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新民歌运动——(地下写作、朦胧诗崛起)——第三代诗人出现——盘峰论战,民间立场(知识分子写作)。

口语诗的亲民风格:直接、明了、新鲜,桀骜、反讽,形成了卓尔不群的诗学风格——撤离形而上的抽象主题,在日常性话语甚至废话中展现出真实、诗意和思想,从生活现场甚至身体本身出发,发现生活,发现自我,关注社会热点,置身其中,敢于发声,保证了诗歌作品的现场感和鲜活性,最终实现“事实的诗意”。

三、口语诗的进路(诗学路径的探寻)

口语诗:集叙述、调侃、批判和反讽为一体的“锐语”写作,意在解构崇高、消解意义,事实上具备了先锋文学的基本要素。其精神脉象与前期创造社的美学追求似有某些关联,二者都注重内心,注重感受。对口语诗人来说,需要做到内心世界与语言的高度融合,怎么做到高度融合,实非易事。口语诗的这条进路,有着创新的意识,先锋的姿态,同时也是非常有难度的一种操作。摒弃了比兴之法,单用赋的方式,如何才能做到感受的准确传递;如何用简单的句子,承载复杂的情绪并呈现“整体的诗意”;具体的、朴素的、直接的语言,如何抵达独立、多元的思想维度和精神向度……从这个角度来讲,口语诗人们一直在努力建构自己的诗学路径,创作方面也是矢志不渝、知难而进,令人激赏。

四、后口语诗人及“下半身诗歌运动”

新千年初始,以沈浩波、尹丽川为代表的后口语诗人借助“诗江湖”网络论坛,发起了“下半身诗歌运动”,向诗歌界的所有“壁垒”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以生命意志为基础,以自由和反抗为根本价值观,以一种更直接和真实的口语语言和文学态度,在现实、事物和人性的基础上构建诗意,反对构建在任何‘庞然大物’基础上的诗歌写作方式,无视基于道德禁忌的题材禁区,在‘人性’这一文学主题上进行深刻挖掘”。

结果:“诗江湖”同仁盛赞后口语诗人继承了第三代诗歌运动以来,中国地下先锋诗歌的精神,彰显了荷尔蒙式的生命意志诗学,吸收了西方摇滚乐、朋克音乐及更多当代艺术的营养;严肃的文化学者及学院派诗人实在难以接受其“畸美”的创作实践,故而表达出明显的愤怒和拒斥态度,很多读者对此也深有怀疑。

五、歧路的出现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后口语诗人们在以网络论坛为依托的“诗江湖”中呐喊集结,不断壮大着口语写作的团体势力,仅在“诗江湖”内部,又细化出“唐”“葵”“秦”“橡皮”“解放”“不解”“或者”“扬子鳄”“白诗歌”等更具独立性质的诗歌论坛。

这种“繁荣”景象的出现,也预示了不可避免的分化与解体。也就是说,后口语诗的先锋进路中,逐渐出现了分岔,这些分岔越来越大时,就成了“意见不合”的歧路。很快,热闹而嘈杂的“诗江湖”被他们自己瓦解了,成员们有的停笔,有的改换身份,有的逐渐走向了其对立面“知识分子写作”的阵营。其中,将歧路行走到底的当属“废话诗派”,其代表诗人鸟青的作品因“废话连篇”而被网络读者戏称“鸟青体”。

六、后口语诗人的反思

歧路毕竟是“支流”,后口语诗的“主干”还是“到语言为止”的那条进路。在经历了诗坛风雨的洗礼,以及自我沉淀的成长之后,真正的口语诗人已然成熟,他们不再具有初入文坛时的躁动和狂傲,更多的是对诗歌资源的深度挖掘和诗学精神的审慎反思。

坚:口语并不等于诗,口语是在经过诗人处理之后,有些成了诗,有些还是口语,口语并不具备天然的诗性或较之于书面语的优越性,相对而言,其“异质性”的特质更为鲜明。

伊沙:口语诗是一种摆脱了公式的有话要说的原始思维,需要各种度的拿捏,要有处理当下题材的能力,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体验的艺术转化,更需要把口语与口水区别开来。

秦巴子:当口语写作被简单化、粗鄙化之后,诗就已经随波逐流了。

有了这样的自省意识以及更加注重质量的创作实践,看得出来——后口语诗人们用非常实诚的态度坚守着先锋阵地,先锋的内涵可能相较于以前,有了更为深刻的内里。

七、总结

从集体到个体,从方法到诗学,从躁动到沉稳,口语诗歌经历了多种诗潮的激荡、门派论争的激发和广大读者的苛评,延续至今,仍然保留着直面现实、处理当下题材的抱负和勇气。这不仅是先锋精神使然,更是作为一个“在场”诗人的认知与担当。如果说,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最终表达的是真善美的内核,那么可以认定,口语诗歌首先做到了真的一面,由真而善、而美,这应该是合乎逻辑的创作路径。
     对口语诗本身而言,若能沿着既有的路径不断掘进——从观念层面的实验下沉到生命体验的表达,最终呈现整体的诗意,那么它就是当之无愧的先锋文学;如果仍旧迷恋于“废话”的堆垒和“垃圾”的排泄,那就是毫无价值的呓语和口水。

时间飞逝,短短三个小时,刘教授以自然亲和的语境向学者们娓娓道来“口语诗”的方式建构与组织诗歌的方式。通过老师的讲解,书友们对于口语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最后,书友们用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刘教授的精彩讲座表达真挚的感谢!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