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第十讲:李正荣《涅克拉索夫定义的俄罗斯》

发布时间:2022-06-2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25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大合作项目支持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通识课程“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第十讲如期进行,主讲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李正荣教授,这是李教授在本课程中的第二次授课。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导师、2020级和2021级全体学术型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南开大学师生等70余人在线收听了讲座。课程由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晓林教授主持。

李正荣教授本次授课的题目为《涅克拉索夫定义的俄罗斯》,与上次课程所讨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灰度”问题构成了有机整体,涉及两位同年出生,在创作、生活中多有交集的伟大作家,他们身后声誉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李教授首先提出了 “涅克拉索夫定义的俄罗斯”中“定义”的时态问题,认为在过去时态、进行时态、将来时态中,可能出现“涅克拉索夫定义了俄罗斯”、 “涅克拉索夫正在定义的俄罗斯”和 “涅克拉索夫将重新定义俄罗斯”等多种命题,也就是说,可以从多个视角,探讨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文学史、乃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永恒意义。李教授指出,作为诗人的涅克拉索夫,主要是通过诗歌写作,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去“定义”俄罗斯,比如在《俄罗斯妇女》《在旅途中》等叙事诗中,形象化“定义”了19世纪俄罗斯女性,凸现了她们“美丽、忠贞、勇敢、伟大”的外在及内在的品质。李教授介绍,1899年出版的一种涅克拉索夫诗歌全集,附录中列出了涅克拉索夫诗歌的十大主题,即官吏、农民、地主富农、祖国暨彼得堡、历史、文学---历史、自传性、女性、儿童、大自然,上述主题涉及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认为涅克拉索夫全面“定义”了19世纪的俄罗斯,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李教授认为,涅克拉索夫一生最重要的长诗《谁在俄罗斯生活得好?》,不仅揭示了诗人在世时的真实的俄罗斯,而且标题这一设问句式适用于不同时空,其中地域名词可以置换,成为对于真实、对于人类处境的永恒追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曾经一度被忽视的涅克拉索夫显示了之于俄罗斯历史、之于世界文化的价值。李教授的授课,以问题导入,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最后抵达问题的内核,显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带给听课师生深刻的启迪。

授课结束后,刘晓林副院长做了总结评述,认为李正荣将一位经典诗人放置在一个宏阔的时空背景中加以考察,不仅着眼于诗人在他那个时代存在的意义,更着眼于诗人具有的超越了时代、国界、民族的永久价值,伟大诗人的价值的体现在保持着与现实、与未来的对话关系,而学术研究在挖掘这种联系的同时,应当显示出关切当下语境、关怀生命的取向,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有温度、有魅力的学问,李正荣教授的授课恰恰显示了这一品质。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原主任李国英教授发表评议,充分肯定了李正荣教授将语言学、逻辑学、文字学等多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考察的治学路径。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指出,李正荣教授的授课之所以如此精彩,不仅在于新颖观点,更在于严密的逻辑推理中,将有关文学、历史、人类命运的思考融会贯通,体现了跨文化研究的鲜明特色。最后,刘晓林副院长代表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对李正荣教授的授课表示诚挚感谢,并且发出邀请,希望李教授能在疫情过后,亲赴河湟谷地的西宁,与青海师大师生再作交流。至此,这场云端的讲座,在同学们的挥手再见声中落下帷幕。

(王相儒撰稿/赖彦斌供图)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文学院